想来颇感惭愧,学文科的人,还与文字打了多年交到,竟没有读过《庄子·渔父》。一次会上,主持人谈起此文并推荐给与会者。当晚,赶紧红着脸去读,几经揣摩,次日又读。
全文写了孔子和渔父对话的生动情景,在风格上表现出极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说起那时的渔父,多为隐者,他批评孔子,说他的伦理思想乃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主张道家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返归自然。语言表达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在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受,同时,更有诸多哲理上的启示。在此,就从“影子”谈起。
文中,孔子谈了自己的遭遇,“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并求隐者指点。渔父感悟“甚矣,子之难悟也”,说个故事开导下吧。话说有个人很讨厌自己的影子和足迹,极力要逃避它们,就用快跑的方法,跟自己的影子和足迹赛跑,以为只要跑得快,就能把影子和足迹甩掉。可是,不承想,抬脚越频,足迹更加明晰;跑得越快,影子却不离身。但他总认为是跑得太慢了,因此持续不断,快跑不停,结果呢?力竭人亡。言下之意就是暗讽孔子这样忙忙碌碌,招致人生的困境和麻烦,就像故事中的人一样。
对于人生苦恼,事业困境,庄子给出的处方是“停止”,或者说“暂停”。他认为,摆脱影子的最好办法是摆脱光线,消除足迹的最好办法是停止行走。反之,受制于此,就无法游离出苦恼的怪圈,不断伤害自己,在人生路途上形成障碍,长时间笼罩在阴影之下。
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乏“影子”现象,有时感觉其始终缠绕身边,无法割舍,久久挥之不去,害人害己,成为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很不是滋味。或心胸郁闷,或如履薄冰,或一潭死水。这都是影子在作怪。读了此文,似乎豁然开朗,在“山重水复”中看到了“柳暗花明”。最好的选择就是,挥别身后的影子,甩掉包袱,斩断死结,再次出发,步履轻盈地奔赴新的路途。
春月夜,让我们听渔父说教,看他蓑光笠痕独钓于一叶扁舟,在烟波江上挥别月影,静待远处那黎明时分,微微泛起的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