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次普查
违法建筑越拆越多
据了解,早在数年前,市拆违办就意识到了普查工作的重要性,2011年至2014年,本市曾对违法建筑展开过三次普查,通过市民投诉、城市网格化巡查、街镇一线巡查、物业企业发现等多种手段,梳理违法建筑总数和分布情况。但事后来看,每次统计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比如,2011年,全市普查出违法建筑约1000万平方米,拆违部门当年拆掉548万平方米,2012年又拆452万平方米,按理说,应该刚好拆完了,可2013年再次普查后,违法建筑不降反升,达到了2900万平方米。随后两年,全市又加大拆违力度,共拆除15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但去年底的普查结果还是如出一辙:违法建筑攀至4770万平方米。
违法建筑为何越拆越多?唯一的解释是,先前的普查结果“缩水”了。究其原因,从主观上来说,当时的普查工作缺乏有效的动员和有力的组织,基层单位担心普查结果可能与今后的拆违任务“挂钩”,因此有意瞒报漏报。从客观上看,违法建筑分类不科学、界定标准不统一、普查人员不专业,都影响了统计的准确性。
第四次普查
无证建筑一网打尽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今年,市拆违办部署了一次更为全面、细致的普查行动,市建管委、市规土局、市房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和各区县共同参与,各街镇负责具体实施,力争将违法建筑的底数彻底摸清。
相比以往,本次普查颇多亮点,一是科学定位,改“违法建筑”为“无证建筑”,明确普查范围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无证建筑物和构筑物,以方便基层组织操作,缓解当事人的对抗情绪;二是便于操作,普查方案中制定了详细的普查标准和表格,明确了分类科学、便于普查的统计口径。三是后台支撑,建立了“可查询、可统计、可更新”的数据库系统,方便无证建筑的后续管理工作。四是更加精准,严格核查、抽查,普查结果汇总后,对每个区县抽取一定量的无证建筑点进行核查,对准确率不合格的区县,要求重新普查,并予公告通报、考核扣分。
记者在一张普查表上看到,普查内容既有业主名称、地址、照片编号、统计时间、建筑面积、所属街镇等基本信息,也有区域类型、使用状况、建筑形态、搭建场所等详细信息。普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需做到“一处一表、一处一照片、内容详细”,不走形式,不留死角,确保普查结果全面、真实、准确。
据市拆违办介绍,今年4-5月,徐汇区虹梅路街道、闸北区大宁街道、奉贤区奉浦社区、金山区金山卫镇四个街镇已先行开展普查试点工作。根据目前掌握的试点数据分析,各街镇上报的登记数据均比2014年的增加了1倍以上。试点街镇的相关负责人也反馈说,无证建筑的定位有利于工作开展,分类登记表看似繁琐,但直观易懂,更便于统计。下一步,市拆违办将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完善细化实施方案,并在全市推开。年底,由市、区拆违办分层组织普查结果的验收、分类、录入和上报,同步建立违法建筑数据库。
本报记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