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个好的初衷,未必有好的结局;同理,一个不太好的主意,走向倒是不错。我的新书《卷手语》似乎就是如此歪打正着的。
都已经要追溯到九年前了。我供职的杂志,入驻了些许外来经营者,提出每期杂志都要有卷首语,由主编撰写。我不很赞同,因为卷首语不适合生活类杂志;但是经营者还是决定了,当然也很尊重我,还夸赞我文章。受了夸赞再要反对,语气已经柔和。我答应了。九年过去,外来经营者早就撤了,卷首语还在写,每月一篇,也算是我文章的一个特别品种了。
而且这个品种当时很快得到了读者反馈。“坐在阳台上,一边观雨,一边读马尚龙先生《两滴雨水的命运》,很惬意的感觉”。还是在博客年代,一位不知名的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选了一大段我的文章:当上苍将一片云化为万千雨滴向下落的时候,上苍是公平的,因为这万千雨滴的每一滴都是公平的,但是当万千雨滴落到地上的时候,每一滴雨水所遭遇到的结局是不公平的。有一些雨滴落到了久旱的热地,被称之为“甘霖”,有些雨滴落在了洪涝的湿地,被斥之为“暴雨”,还肆虐呢。
往大里说,我善于思考,但是我宁愿往小里说,我是一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喜欢在一些定型的答案里找出一些异常。诸如两滴雨水的命运。话题限于生活,但是生活无穷之大,也就没有局限。每一个人都在竭力把握自己,把握生存规律,常常觉得自己把握得很不错,倏尔又充满了挫败感。这世界如何是这般容易把握的?有常和无常,有知和无知,有意和无意,有趣和无趣,有序和无序,有界和无界,有悔和无悔,有怨和无怨……即便是对自己,谁都不敢说,我想有就有我想无就无。
在这一个系列的文章里,我不想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更多的是以己推人。我会有许多内心纠结,脱离不了人性的纠结,人性纠结也一定笼罩着每一个人。我用暖色调的文字来铺陈,用感性的语气来叙述,与我以前写杂文时候擅长的刻薄犀利迥异,与我写《上海女人》《上海制造》的风格也完全不同。
我曾经写到过一块涂满了果酱的面包从手中滑落。当一块面包从手中滑落时,往往总是涂满了果酱的一面粘在了地板上,而不是另一面,这是被很多人承认的一个事实。后来有个好奇者做了一项实验,将100块单面涂了果酱的面包从1.2米的高度垂直滑落,结果涂了果酱的一面的粘地概率还低于不涂果酱的一面粘地概率。实验者就此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客观事物有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朝坏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人往往是往坏处想,而不是往好处想。我们就常常在误读、错判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身边的人。
效果倒是不错。九年了,一直有读者评述我的卷首语,他们喜欢我的总是有些独特的视角,会从一些生活桥段中提炼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恰又是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
九年前写第一篇卷首语的时候,我已经有了预谋,给自己布局要写一本书的,于是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只是一个月一篇的积累太过漫长,每个月似乎是像斯诺克一样重复。如今,终于连篇累牍到了一本书的厚度。毕竟都是不长的文章,随手拿起,随手翻看,轻松轻巧;忽而就想出了一个令我自己兴奋不已的书名——《卷手语》。似乎蛮有书卷气的。
《卷手语》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