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康,19路军作战参谋, 2005年7月25日去世。
周福其,八百壮士老兵,2006年1月17日去世。
张小妹,青浦青东大屠杀幸存者,2008年去世。
郭兴发,八百壮士老兵,2009年11月6日去世。
达世清,中山公园勇炸日伪的高中生,2011年1月去世。
朱亚民,新四军沪淞支队支队长,2012年11月30日去世。
……
10年前参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报道,现在想来特别有意义的事,是让周福其、达世清、张小妹等一批抗战老兵、民间英雄、战争受害者留下唯一也是最后的陈述和控诉。我想他们由此死而无憾,至少有所安慰。
这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八百壮士周福其老人。
2005年8月,当我们的记者一路风尘在湖北通城的大山里找到周福其时,长须飘飘的老人只是微微一笑。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以采药为生的老者曾经在东海之滨与日寇血战4天4夜没合眼。做了10年的抗战报道,读过很多的老兵故事,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幸存的抗战老兵大多与世无争,谦逊温和,无论他们经历过怎样的不公或委屈。仿佛他们一生的愤怒与激情在与日本鬼子的拼搏中彻底宣泄,从此如侠士般“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老兵不争功与名,但我知道他们最大的要求是尊重。
2005年8月13日,在本报资助下周福其老人时隔68年重返四行仓库。他在谢晋元塑像前叫一声:团长,我来看你了!然后长跪不起,泣不成声。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周福其的养子说,父亲此次得返上海特别高兴。回到家乡,老人对乡亲们说:有了这一回,值了。
5个月后,周福其老人溘然长逝。我们想,他的内心是平静而安宁的,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他的拼搏和牺牲得到了正式的承认和尊重。
但并不是每一个散落民间的老兵都像周福其那样幸运。
2009年,熟食店老板、南口战役历史调查者杨国庆带着老兵高均甫重回长城脚下的旧战场。同样在差不多半年后,老人去世了。弥留之际,高均甫让儿子拿来杨国庆送给他的那枚自制老兵纪念章,郑重地别在了衣襟上。此情此景,又是怎样的心酸?
关爱老兵志愿者“苹果”说,每次去看望老人,有点开心,又有点伤感。他们不怕死,怕被忘记;不怕流血流汗,怕得不到尊重。
老兵的心情无法感同身受,但如果我们多了解一点老兵的战争往事,他们的爱国情怀,一定会对他们的期待有更深的体会。在抗战报道过程中,我最爱读的是抗日官兵的家书,最真实,也最富有情感的力量。这里我们不妨抄录淞沪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陆军副团长方学苏写给幼弟的信——
“满弟:十一月一日即开上海参战,吾素志已达。此去当与敌一争高下,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吾兄弟或将从此永别,此无丝毫悲虑,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
这封信写于1937年10月28日,11月10日方学苏牺牲于金山枫泾。
很多抗战官兵的家书,读来感其视死如归,又情深意重。我们说抗战精神是14年浴血奋争的结晶,从一封封的抗战家书里可以得到真实的感受。
而这样为民族和国家作出的大牺牲,毫无疑问应该被铭记被褒扬。正如世人最爱说的一句话:老兵不朽,只是凋零;也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刻: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但毋庸讳言,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以及地方工作的不足,对于部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和幸存的老兵的褒扬和抚恤工作已经晚了一些。今年,国家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向抗战老兵颁发纪念奖章,这其中也包括原国民革命军的老兵。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作出牺牲的老兵致敬,体现了执政党的宽广胸怀,也体现了对国共共同参与的全民族抗战历史的客观认识,意义深远。
在今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过程中,我们的记者重访18个抗战主战场。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是,各地政府都在修葺或建设抗日战争著名战役或事件发生地的纪念设施,这对每一个关心抗战历史的人来说都备感振奋和欣慰。
由此也特别希望各地政府认真普查,不要遗忘任何一个符合条件可以获得勋章的老兵。因为这是我们这一代对活着的老兵最后的敬礼。
当然,对所有老兵的致敬,将是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