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条微信指名通知我收红包,是十元钱。发红包的是小我半辈的后生,是来自北川的小李发的。我很是奇怪又内疚:应该是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嘛。
2008年地震,小李的家人和同学们遭到大灾难;2010年他到上海读大学,碰上班主任特别关心他,请我们阳光种子志愿团队出面募捐帮助他解决了部分上大学的费用。从此,他就叫我大哥,甚至到了父亲节,他都会来信特别祝福我。真是又惊喜又感动!联想到小李的父亲已在地震中逝世,他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转而通过我来情不自禁地寄托,情重得让我不能僭替又不能拒绝。生活就是这样有分量,当你送出花就一定会留香。情以情还,情与价值多少没关系,讲究的是以心换心。这十元钱,将永远存在手机里,一辈子也用不完了!
节后,我偶然接到一个粤语电话,那头呵呵地笑着让我猜是谁。匆忙中我想起了香港的梁兄:三十年前我女儿出生时,他在夏威夷留学,还特意寄了一百美元来祝贺。我不假思索地说:梁兄又到上海来公干?是不是又住香格里拉酒店,我明天中午请你吃饭。第二天10点驱车去酒店路上,又接到他电话,说他要给领导送礼,在上海没有个人网银,让我汇笔钱到广东某地,待会见面后给我现钞。我马上打电话让内子划款。内子奇怪地说:“你见到他本人后再汇吧。”我急吼吼地说:“梁兄当初是怎么关心我们的?10分钟后我就见他了,晚一步多没面子!”逼得内子汇了钱。车到宾馆,我让梁兄下来。他说还忙着。一会儿他又来电话说:“钱收到了,但领导说不够……”我奇怪了,梁兄一向文弱优雅,又是公司总裁的职务,不应该这么急迫的。“是否他在吸毒或涉黑了?”我马上说:“你真有什么难事吗?在上海我有朋友可以帮助你。”他不耐烦地吼了句:“你到底借不借?”一听这话语,我警觉了:这人不像是梁兄啊!这时晚了,损失已难免。
余事不表。关键是没弄清楚人,就先把自己信息都告诉陌生人,究其原因是自己容易相信人。一句粤语就联想到老友,而且马上想到当年他的好处,太轻率了!那么你会后悔吗?我内心的回答是:不。因为从行动到心灵我没有输人。我会告诉真梁兄:你的事还是我的事,首先是态度正确,情以情还。当然下次要问清来路。
对朋友长辈帮助的回报,是做人的基本。每逢年节总要行动一下,如果忘了,则过年不爽,诸事不安。其实在写写贺年卡,快递点水果、大闸蟹的过程中,重温一下前辈恩师的为人精神,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更大。中国人是活在熟人社会的,助人为乐绝对是个好传统。联想到MBA课程中,华红兵教授说的故事:他去日本日产汽车总部考察,曾经有意观察了一个课长如何清明祭扫的。课长全家三口素服盛装、带上香烛烟酒水果的礼盒,来到日产汽车高级职员的专属墓地(日本大公司高管的特别福利),找到他师傅也就是前课长的墓,全家下跪行礼,他则一人跪了半小时,并自言自语地倾诉:“师傅啊,我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你给的呵,是你手把手教,又提拔我做你的接班人,让我以后也有资格葬在这里啦……”
华教授总结说:“所谓敬师感恩是要有实际行动的,没有忠和信,则无以立足于社会,更不可能带好团队。”饮水思源才能不失自我。
有些钱不是还了就结束了的,有了昔日的施,才换得今日的想。流水恋高山,受施皆有缘。前岁门前的银杏树泻了一地的果实,如今簇拥着老树成为“子孙树”。在有空的时候给老去的父母前辈多打个电话、捎去一袋水果,其实都是赎自己,不是因为亏欠而是这种回报值得。
情以情还,刻不容缓;十元不尽,感恩是金。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