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与29日,按照目前执行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本应两次下调油价,却因种种原因,调整都被“暂缓”。回首2014年至2015年,掐指算算,有关部门五次干预成品油价格调整,原因或是消费税上调,或是雾霾严重以及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上调成品油消费税至45%,全国上下抱怨一通后,也就“税税平安”了,毕竟,能怎样呢?没有实力的愤怒都是毫无意义的。而雾霾严重也成为油价不下调的理由,随即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说:油价上涨的时候就有雾霾了,涨了那么久,雾霾怎么还没有根除?有人说:这不对啊,油价非但不能不下调,还得翻倍地涨,这样大家都开不起车了,雾霾肯定没了。也有人直接提问:我们这里没有雾霾,是不是油价就可以降一点?还有人说,这是保护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有人立马点破:新能源产业背后,有更大的推手。
是啊,国际油价暴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成功抱上大腿,顺风顺水地飙涨,与国际接轨,“大弦嘈嘈如急雨”;国际油价跌了,有关部门似乎选择性装聋作哑,国内成品油价两年来降出了中国特色,各种遮羞布频现,甚至包括雾霾,堂而皇之地中止与国际接轨,莫非国际油价下跌,是墙那边的消息?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央定价目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新版《中央定价目录》7大项20小项已没有“油”的字样。备注中提出,成品油价格暂按现行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适时调整,视体制改革进程全面放开。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对,还是发改委,就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成品油价格进一步市场化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
且不说结果如何,就日期来说,卡得真是精准。这水平,属于发改委的正常发挥。
年复一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