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上海办公室获悉,发表该论文的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就此回应:“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研发团队领衔人韩春雨副教授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
能对基因直接进行设计和修改的基因编辑技术,可谓当今生命科学界最热门的前沿科技之一,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基因“剪刀”。打个不严谨的比方,基因编辑相当于在一本书中的某个地方找到目标单词,将它替换成另一个单词,并保证书中其他地方的单词不被误换。其中目前最大腕的“明星”是CRISPR,通过RNA来寻找靶向序列。被寄予“后起之秀”厚望的NgAgo,则是由DNA担任寻找“目标单词”的向导。《自然·生物技术》今年5月初发表了关于NgAgo的研究成果(详见本报5月13日相关报道)。国内外生命科学界都对这把基因新“魔剪”充满兴趣,很多实验室向韩春雨团队提出了合作意向。然而,几乎从6月开始,便陆续有同行“抱怨”NgAgo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
事实上,对研究的可重复性提出质疑,进而展开调查,在科学界并不稀奇。不过,这些学术界的内部争论,在没有定论前便被放大到公众视野甚至闹得沸沸扬扬,无疑会损坏当事研究者的名誉。最先详细报道NgAgo的新媒体《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表示,科学有讨论和争议是正常现象,为进步所必需;实验科学最后结论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