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上,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左力教授介绍,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肾性贫血不仅会引起体力不支等,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随着肾功能的减退,贫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程度亦逐渐加重,约有98.2%的透析患者会伴有肾性贫血。肾性贫血应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在肾性贫血治疗中需要帮助患者维持合适的血色素水平,以控制贫血情况。现有的治疗方式存在局限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我国肾性贫血的治疗达标率较低,透析患者的平均达标率仅为21.3%。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为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下简称“注射促红素”),但其需要患者定期前往医院接受注射,不但带来注射疼痛,而且可能有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导致了患者依从性差,另外这种药物在运输和保存时均需冷藏。另一方面,注射促红素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部分患者如合并炎症将发生促红素低反应。此外,大多数接受注射促红素治疗的患者仍需同步运用铁剂,以控制贫血,而静脉注射铁剂也有潜在风险。虽然注射促红素治疗存在诸多局限,但其仍是我国几十年来最常见的肾性贫血治疗方式,因为其他治疗方式如输注红细胞,风险和危害更甚。
我们不仅需要提升患者对于肾性贫血的认知,更需要寻求突破现有治疗局限的方法。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发新药,有效促进红细胞生成的口服药物有望研制成功,目标是适用于透析贫血患者,也可以广泛应用于非透析贫血患者,改善患者自身的铁吸收与利用。这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可通过多个途径高效促进红细胞生成,III期临床研究正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进行。左力教授指出,医学界非常期待创新的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打破僵局,满足各类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需求,助推中国肾性贫血治疗的规范化进程。章苒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