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到处可见祈福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多重景深:一方面,贴春联、挂福字,祭亲祖、拜神祇,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另一方面,一些不合时宜的祈福仪式正逐渐淡出视野。祈求安泰,不少人不再燃放爆竹,而是选择旅游、健身等新年俗。祭祀祖先,许多家庭改烧纸焚香为敬献鲜花。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传统遗世独立,但文化传统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恰当地融入现代生活。
在文化学者眼中,“人们将灵魂融于事物,亦将事物融于灵魂”,由此便有了各种信仰崇拜和风俗讲究。祈福类的风俗活动本身并不都是迷信,但沉迷其中便可能产生幻想、导致迷信。现实中对祈福文化的“迷信式消费”并不少见。生育婚配要“算八字”“看时辰”;为了行善消灾,随意放生毒蛇猛兽;在文物古迹上抛撒钱币,图一个转运消灾……
人总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但无论节日里的祈福表达还是地域性的纪念和祭祀活动,都应发乎真情实感、通达现代文明。我们传承祈福文化,应着重深掘传统底蕴、接通时代气息、培育现代气质。
在传统文化里,“福分”和“运道”的另一面,是“行好”和“积德”。祈福与圆梦之间,惟蹄疾步稳的奋行脚步不可或缺。檀香几炷也好,心香一瓣也罢,心存善念就是最好的护佑,砥砺善行就是最大的福运。(武伟珍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