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无独有偶,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一不小心便会变成“事故”,弄得老师心惊胆战,不敢批评学生。
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重视和尊重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是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但如今矫枉过正,似乎连正常的批评教育也受到了“株连”,长此以往,娇生惯养、心理脆弱的孩子就有被“捧杀”的可能。
老师之所以“怕”批评学生,其中,固然有老师的原因,而来自学生家庭的不理解和苛求,不能不说是有目共睹的阻力。不是吗,今天的很多孩子自出生起就有六个长辈围着转,有的孩子不但习惯了对长辈呼来喝去,长辈还一副受宠若惊、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很受用”的模样。试想,这样的孩子面对老师的批评,怎能坦然接受?一遇批评,孩子往往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揭竿而起”、离家出走,要么向家长“告状”发泄。碰到明事理的家长还好,知道老师管得严是要自家孩子“好”;若是遇见“熊孩子”背后的“熊大人”,一听孩子受了“委屈”,便火冒三丈,以为是老师故意找茬,要自己孩子“好看”:我都舍不得批评,你竟敢说三道四,那还了得?于是,兴师动众,问罪老师:或利用期末给老师填表打分“一票否决”的“杀手锏”,给予差评的“回报”,或干脆直接联名“上书弹劾”。如此这般,即便再有底气的老师也百口莫辩,不得不立马“失声”,识相闭嘴。
做老师是份良心活儿,有错不指,有偏不纠,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人师表的老师,理应抱着“宁可让你恨‘一阵子’,不被你骂‘一辈子’”的宗旨,对犯错学生进行及时到位的批评教育,使其免走弯路。
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老师批评学生,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最难的也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老师不愿批评学生,说到底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缺乏基本信任。家长和老师只有在孩子成长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教育方式上建立互信,才能步调一致,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批评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也是一门艺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研究这门艺术。虽然孩子最后受益与否要看其悟性,但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让自己的批评如三月里的小雨,沁入学生的心田,滋润学生的心灵,是应当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