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末,各种获奖书单纷至沓来。对家长而言,这似乎是件喜忧参半的事,一方面虽然家长们怀抱着蓬勃的买书热情,却没有笃定的选书自信,有没有得过奖,便是一本书是否值得买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奖项多了,也让人起疑,该怎么从那些奖项里判断一本书的价值。
说起童书大奖,常买童书的家长一定能数出来一些:国际安徒生奖、林格伦奖、纽伯瑞奖、凯迪克奖、凯特格林威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丰子恺图画书奖……
奖项的权威性从它的颁发机构和历史可窥一斑。比如安徒生奖,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创立,是创作者奖,表彰的是创作者在童书创作上的成就,如果一本书封面上印着安徒生奖的奖章,说明书的作家或画家一贯的艺术水准都很高。2016年曹文轩先生成为首位获该奖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国内外十分轰动。国际林格伦纪念奖由瑞典政府设立,奖金最丰厚,也因此被称为最大的儿童文学奖,它奖励的对象不仅有创作者,也包括阅读推广人或组织。纽伯瑞奖和凯迪克奖都是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创设的奖,只颁发给美国创作者的作品,前者是儿童文学奖,后者是图画书奖。凯特格林威奖则是英国图书馆协会奖励英国童书画家的最重要的奖项。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对中国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肯定。
大多权威的奖项,在评选作品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原则和侧重点。同样是图画书奖,凯迪克奖和凯特格林威奖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凯迪克奖更强调图画本身的艺术价值、特殊创意,不以大众喜爱程度为标准;而凯特格林威奖在评估图画的同时,也考虑图文结合。与更看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权威大奖不同,一些民间奖项有着完全不同的评判取向,比如成立于2008年的罗尔德·达尔奖,就强调鼓励幽默、搞笑的儿童文学创作。
对于奖项的态度,中外读者的差异似乎一言难尽。曾问一位在给孙女买绘本的新西兰老先生,是不是更愿意买获奖的书。他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说,嗯……这是个很“中国”的问题。他觉得奖项并不能说明一切。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书店里,也大多没有对获奖图书的特别展示。虽然读者和书店看上去对奖项的态度有点傲娇,但销量却反映着不一样的事实,一项美国图书业报告称,每年纽伯瑞奖一公布,获奖图书马上就卖断货。如此看来,中外读者对奖项的信仰并无二致。
不过如果能有那位新西兰老先生那种对奖项一笑置之的态度,倒也是件很体面的事。而要有这种自信,需要的则是长期阅读的修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