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说“杨唤”这个名字,是我朋友的孩子两岁生日时,我问他:“我侄子想要什么礼物?”他替孩子做主张,说:“你们那离台湾近,能不能托人带套杨唤的童诗回来?他那么好,中国大陆却遍寻不着他的诗。”我一愣。朋友是个书痴,接下来半个小时,就是他滔滔不绝地和我普及“杨唤毕生创作的、不足二十首之儿童诗,何以成为中国一代儿童诗的典范作品”。
朋友终究设法搞到了一套台版的“杨唤儿童诗”。而我,又等了三年,才捧到中国大陆出版的《永远的杨唤》。这些,都已是好几年前的往事了。
杨唤(1930一1954),原名杨森,中国现代派诗人之一,1950年开始写儿童诗,成为现代儿童诗的先驱。1954年3月7日因车祸逝世于台北。出版有诗集《风景》《杨唤诗集》《水果们的晚会》等。
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孤独且暗淡。出生于东北辽宁,幼年失母,父亲再娶,童年靠年迈的祖父母艰辛抚养长大。祖父母去世后,他只身离家去初级农校住宿就读。十七岁即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在战乱之中,由家乡南下到天津,再由青岛而厦门最后到台湾。
在那样一个动荡激烈,人人自顾不暇的时代,他成为第一个为“儿童”写诗的人,成为“童心王国”开创式的诗性守护者。当有人困惑地问起他——一个有着愁云惨淡童年的成人,为什么要写作“儿童诗”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你说我不是孩子,应该写些给大人看的东西,这话也对,但你又怎么知道我这一颗向往于童年的心呢?孩子是天真无邪的,童年的王国在记忆里永远是有着绚灿美丽的颜色的。……儿童诗,我还想再写下去,因为我想从里面找回一些温暖。
杨唤的生命只有短短二十四岁,他的童诗总数不超过二十首,却成为中国现代童诗开天辟地一般的人物。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诗,就是他全部生命最有力、最纯净的答案。而这些答案,不仅鼓舞了孩子,也呼唤了所有纠结于“我的童年究竟幸与不幸”之索问的成人,呼唤所有人,无论承担什么样的际遇,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时代与世界,都用温暖的想象、清新无邪的渴望,去看顾自己内心的家和春天。这就是杨唤儿童诗所蕴含的深切意义。
杨唤的早逝并没有阻挡他诗歌流传的脚步。许多年来,无数人跨越海峡,一起吟诵他的诗。5岁到7岁的孩子,读读他们能够懂的诗,去体会语言的美妙,去呼应那些震响的高贵心灵,去和那些不屈服于命运的人性高贵时刻并肩而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
这次,我又等了两三年,终于等到新版《永远的杨唤》之经典纪念版——结合两岸杰出画家绘画,辅之于好听的民乐演唱与朗诵,英汉双语——的推出。
去遇见他吧,爸爸妈妈和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