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马斯内想到思南路
吴兴意
  吴兴意

  作为一个欧洲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平时十分喜欢聆听小提琴独奏,而对法国著名作曲家马斯内所作的《沉思》一曲尤为情有独钟,此曲是我最爱听的乐曲之一,之所以百听不厌、喜爱有加,是因为《沉思》一曲不但曲调优美流畅,纤柔惋约,而且此曲完全表达了歌剧《黛伊丝》的悲剧剧情。

  其实三幕歌剧《黛伊丝》的剧情并不怎么曲折离奇,然而故事的结局却相当悲哀凄美,故事主人公雅典年轻女子黛伊丝是一位名演员,同时又常操烟花生涯。在男友阿塔纳尔多次劝说下,她终于脱离了奢靡沉沦的生活,而进了一家女修道院。几年后他去修道院看望黛伊丝时,只见她瘦骨如柴,气息奄奄。阿塔纳尔含着眼泪,一边伤心地望着自己心爱的女人,一边向她倾吐了自己对她的爱情,而此刻黛伊丝也想对他说点什么,却始终说不出来,最后慢慢地倒在了心爱的阿塔纳尔的怀抱里。一出青年男女纯真质朴、若即若离的爱情悲剧故事常常会拨动观众的思绪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对剧中主人公,阿塔纳尔、黛伊丝最后悲凉凄戚的结局一洒同情怜悯之泪。

  动人的故事,配上合适的音乐最能打动观众的心了,小提琴独奏曲《沉思》即三幕歌剧《黛伊丝》的间奏曲,100多年来一直是小提琴独奏的保留节目,而常演不衰。此曲作者J·马斯内,法国人,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在母校任教授18年之久,一生写有歌剧近30部。以《曼侬》《维特》《黛伊丝》最为著名。其音乐风格柔情婉约,是继古诺之后法国最负盛名的歌剧作曲家。

  在谈论马斯内时,不由得使人想起在上海中心城区有条思南路,长千余米,北接淮海中路,南连徐家汇路。思南路筑于1914年,曾名马思南路,马斯南即马斯内的汉语最初译名,由于思南路解放前地处法租界,所以将这条马路命名为马思南路完全是为了纪念法国伟大的作曲家马斯内的,1946年改为今名。思南路是一条浸润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名街,我国现代一些风云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因而在一些建筑上都镌刻有他们的名字,例如孙中山故居、周公馆、思南公馆等。思南路北面南昌路上还建有西式建筑与大草坪的科学会堂。而思南路东北侧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地便是著名的复兴公园,为本市中心地区一处散发着浓郁法国文化馨香的高品位园林。无疑,这些西式建筑构成了上海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思南路还是一条弥漫着浓重音乐空气的街道,一天傍晚,我穿过市中心来到思南路,我沿着人行道由北向南走去,不一会只听得从马路两旁那一座座花园小洋房里传来清脆的钢琴声和悠扬的小提琴声,那钢琴声叮叮咚咚,铿锵而明快,小提琴声则飘飘洒洒,绵长而优雅。此时此刻我犹如进入了如梦如幻的天堂里一般,我完全沉浸在轻松恬静的快乐之中。突然间从前面一座小洋房小格玻璃窗里飘出一阵小提琴声,这声音似白云在空中浮荡,绵延悠远,不绝如缕。这不就是我最爱听的马斯内的《沉思》曲吗,我完全沉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0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1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2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3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4版:国际新闻
   第A25版:国际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08版:广告
凉争冰雪甜争蜜
我的奥运记忆
说上海点心
接母上山
由马斯内想到思南路
夏荷 (中国画)
为青少年撑起一片天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由马斯内想到思南路 2016-08-10 2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