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灵不灵,主要看气质;一个地方,灵不灵,也要看气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幅甲骨文书法卷轴,让人们知道了申城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藏着间“甲骨文书斋”。从此,“甲骨文书斋”墨宝书香绵延不绝,打浦桥社区也因此多了几分书香气质。
今天,又到奥运时节,又到一年一度的申城书展季,“打浦书斋”开张了。从“甲骨文书斋”,到“打浦书斋”,这些个“社区书斋”,长什么样,气质灵不灵?
先看看,那间“甲骨文书斋”。
一幅卷轴,右上角,甲骨文“牛”字、金文“牛”字,还有一个汉代隶书“牛”字,3个“牛”字展示着古老汉字的一段发展史。整个卷轴被三个硕大的水墨写意画“牛”,分割成三部分,中间空白处写着甲骨文——“奥运圣火迎来神州盛会 五福吉祥铸就千秋辉煌”,“颂和谐社会扬奥运精神 博世界第一争华夏豪气”。
卷轴,是“甲骨迷”韩志强写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在“甲骨书斋”写成,然后,在打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展出,轰动一时。
韩志强,古稀老人,新上海人,桥梁设计专家,鲁班奖获得者,痴迷甲骨文书法。他是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书画作品参加了60多次全国展和国际展,获金奖及一等奖30多次。
让3000岁的甲骨文不只停留在龟甲兽骨上,让3000岁的甲骨文走进书法艺术,赏心悦目——这就是“甲骨文书斋”要承担的使命。
从小学习甲骨文,韩志强的启蒙先生就是他的父亲。老韩先生当年在山西省文史馆工作,专门研究古文字。七八岁时,韩志强看见父亲总是在纸上写一些很奇怪的字,父亲问他想不想认识最古老的汉字,他说想啊。于是,韩志强认识的第一个甲骨文就是“人”。
小“甲骨迷”长大后,读了大学桥梁工程,成了桥梁设计师。退休后,韩志强夫妇随女儿一家落户上海,从此,甲骨文又走进了他的日常生活。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听说社区里有位“甲骨文奇人”,就开出了“甲骨文书斋”请来了韩先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甲骨文书斋”不大,却吸引了申城众多“甲骨迷”纷至沓来,切磋砥砺,乐在其中。到了2008年,韩志强要办两件大事,每天早上5时“开工”,晚上10时“收工”,除了奥运甲骨卷轴,还要写一本甲骨文论语送给曲阜孔庙——用一种最古老的汉字,记录一部“比较年轻”的伟大著作,那些3000多年前的字原本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如今,竟活跃在徽墨宣纸之间——中华文明的传承,就这么活生生的!
2008年后的“甲骨文书斋”,继续活生生的。七八年来,“甲骨书斋”义务教授甲骨文,众多小小年纪的“甲骨迷”走进来,跟着韩志强研习甲骨文书法,领略中华文字之美。
“甲骨文书斋”的书香气质,一路延展;今天,又有了“打浦书斋”。如果说,“甲骨文书斋”真的是一间书房;那么,“打浦书斋”就是一个阅读品牌。
“打浦书斋”,要做啥?一言以蔽之,在书香打浦,定期荐读、导读,引导阅读模式创新,激发市民特别是青年白领和少年儿童的读书热情和文化追求,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打浦书斋”长成一个常态化、持续性、社区居民身边的阅读品牌。
“打浦书斋”引入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化、专业化运作,联合黄浦区明复图书馆、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上海合众公益发展中心,以每月至少两场的频率持续开展读书、欣赏、交流,目标就是——“悦读打浦,品味书香”。
这一季,“打浦书斋”有三大板块、六场活动。作者分享会系列,面向青年群体,既有深度阅读的方法解析,还有专栏作家分享“如何选取书籍”;书籍分享会系列,欢迎各年龄群体的读者在“自由分享读书会”上分享读书感悟,也欢迎红学爱好者同聚一堂,参与“《经典》配音朗读”;家庭学习系列,既有“跟随SMG主播一起读诗歌”,还有国际范儿的“如何做好亲子英语阅读”,总归,想方设法,就是要让娃娃们从小爱读书。
“打浦书斋”,所有活动都是线上报名、自愿参加,一改以往被动的、被组织的活动样式。未来,“打浦书斋”将持续服务青年群体、少年儿童,以及中老年读者,期待以书会友,以书睦邻,建立社区共同精神家园。
晴耕雨读,伴随农业文明时代的远去,书香生活可否换些方式供你我选择?手机微信朋友圈,可以是一种选择,却并非唯一。多元的选择,别样的气质,神秘古老如“甲骨文书斋”,热热闹闹如“打浦书斋”,透露的,却都是书香的丰盈之美。
这些个“社区书斋”,气质到底灵不灵?进了书斋,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