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的发展就是上海的未来”,复旦大学教授戴星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崇明如何进一步建设生态岛?如何对标“世界级”?听听这些重量级专家如何说。
从“+生态”到“生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他认为上海正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应当在更高境界上和更广视野中认识和理解崇明生态岛建设。
首先是把握全球经验和地域特色的关系。崇明生态岛建设既要吸纳世界各地的有益经验,又要突出中国的、江南的和海岛的特色,采用因地制宜和低成本的生态技术,比如雨水自然径流、绿色交通方式等。其次是把握生态环境和城乡发展的关系,只有做好“+生态”,才能实现“生态+”。“+生态”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崇明岛的生态环境,包括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生态+”就是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友好的产业发展模式,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健康、生态+其它产业。
上海目前的绿地面积低于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而崇明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经多年保护、修复,西沙湿地展示出大自然的生态奇观,东滩湿地每年过境鸟类达130多种200万只以上。上海“十三五”规划明确崇明要建设“世界级生态岛”。
打造本土“戴维营”
“崇明的发展就是上海的未来。”戴星翼认为,崇明应当明确自身定位,与上海都市形成鲜明反差,做到功能互补。上海越喧嚣,崇明就应越宁静;上海越时尚,崇明就应越朴素。它应当是一片干净、传统的乡野,是寄托乡愁的土地,是上海人的精神家园。
在此基础上,戴星翼认为崇明还需要一些高端项目,如农庄、酒庄、乡村别墅等,“可如‘绒布上撒上珍珠’一般点缀其中,让崇明也能有自己的‘戴维营’”。崇明不必机械地与世界其他岛屿相比较,应当走自己的生态之路。
“崇明是不可复制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富饶与肥沃,恢复生物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才是真正的生态岛建设。”今年10月,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参赞徐捷在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发言时指出,崇明“撤县设区”后可以扩大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任新建主任认为,崇明要依托开放这个上海最大的优势,争取一批重要的改革试点落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把崇明的生态理念和经验向全球延伸,建设沿江综合生态环保机制,同时加强国际交流。
本报记者 程绩 实习生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