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院滩涂文化馆满载乡愁
孙云
  儿时结伴去滩涂上看芦苇、海鸥,钩蟛蜞,捉“弹涂鱼”,长大后被生产队安排到滩涂上割芦苇、收洋草、编芦花鞋,这些可能再也无法复制的经历,正是浦东南汇沿海一带居民对滩涂最亲切的回忆。在浦东新区书院镇文化中心内,一个规模不大却颇有特色的滩涂文化展示馆,为人们留存和传承着这段记忆。

  天气逐渐转冷,老人们找出保暖鞋预备着过冬。那么,在没有保暖鞋的年代,海边的农民们又是怎样御寒的呢?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一般人不会想到,细软的芦苇花也能踩在脚下保暖。在巧妇手中,几大把芦苇花缠绕编织在一起,就魔术般地变得结实起来,织出一双蓬松的“保暖鞋”,虽然样子笨拙,然而在严寒中却是贫苦农家最好的慰藉。

  随着滩涂开发,芦苇、洋草等可以派上大用场的滩涂植物如今已不多见,消失中的滩涂记忆还不仅于此。在展示馆中,盐腌蛏子和蟛蜞这样的滩涂美食如今也已告别餐桌,过去却是海边人家难得的荤菜。一碗腌冬瓜,再配上一碗腌蟛蜞,就算得上是一次大餐了。

  滩涂的种种物产,是寄托农人乡愁的符号;充满滩涂特色的生产方式以及“哭嫁哭丧”、滩涂歌谣等文化相传,是后来人了解滩涂、重拾记忆的载体。随着滩涂的减少,以及传统滩涂文化的衰微,这些留存显得愈发珍贵。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评论/专栏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郊野大地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福彩专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崇明:建设一片干净传统的乡野
崇明藏红花盛放
沪郊大米秋收忙 价格持平质更优
郊区新事
书院滩涂文化馆满载乡愁
金泽状元糕
徐华兵:匠心让木雕有了灵魂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15书院滩涂文化馆满载乡愁 2016-11-19 2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