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一个富商和两名官员身上的故事。富商是广东盐商潘仕城,两名官员一是祁寯藻,一为何绍基。盐商潘仕城成为广东首富时,时任两广总督的祁寯藻知道潘雅好中华文化,便向潘建议:你这么富有,何不拿出些钱,请一些社会文化名流,搜集历史上稀见的珍本、善本书籍,予以刻印,这也是为传扬中华文化典籍作贡献。潘仕城欣然接受祁寯藻的建议。当时扬州有马氏“小玲珑馆”、安徽有鲍氏“知不足斋”,都满溢书香文化,也是文人雅士欢聚之处。受此影响,潘仕城便择地羊城西郊荔枝湾附近建园。园建成后取名“海山仙馆”。后来出现的“海山仙馆丛书”、“隐园碑帖”,即名出此馆。
且说自从采纳了祁寯藻的建议后,潘仕城便时时留意,但凡来往于广东的社会知名人士,潘都设法与之倾心交往,深相接纳。就是在这过程中,何绍基进入了潘仕城的视线。当时何绍基是以广东主考官的身份现身的。此前潘仕城就知道何绍基是书法大家,还知道何绍基年轻时曾放浪不羁。尤其是何绍基24岁那年,一次跟随官为尚书(相当于部长)的父亲何凌汉乘船赴京城,船行水中,一向散漫惯的何绍基无处躲避。其父也觉得这下总算有机会可以定下心和儿子好好交谈。于是便询问儿子平时所学书本知识消化巩固了多少?谁知儿子竟然一问三不知。父亲大怒,扬手就是几个巴掌,然后吩咐停船,恨恨地将儿子赶下船,并怒斥道:“不可使京中人知我有此子,以为吾羞!”相信这一经历一定在青年何绍基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而他身上另一方面的潜质,也在父亲对他的严厉责骂中,被激发了出来。史料上说何绍基被父亲赶下船回到家里后,从此便边闭门思过,边勤奋苦读;同时还师法唐代颜真卿书迹进行苦练,终于在道光十六年(1836)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且成为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后来曾出任福建、贵州、广东乡试考官。他的进入潘仕城视线,就是在广东主持乡试期间。何的知名度,潘早就知晓,只是无缘得识。今日何既然在广东主考,潘岂能错过他。所以当何主考公务一结束,潘即恭恭敬敬将何请到“海山仙馆”入住,尊为上宾。不仅如此,潘还特意让自己宠爱的分别昵称“墨牡丹”、“白莲花”的两名小妾照应何。她们或为何备砚磨墨、铺纸;或为何煮茶、热酒,忙得不亦乐乎。何感动于潘的热情,也欣然提笔,为“海山仙馆”书联:“海上神山,仙人旧馆。”相信何下榻“海山仙馆”期间,潘也一定会不时与何有所讨论和切磋。而何作为官场中人,对和潘这样的儒商对话,我相信何一定会觉得与之把谈甚欢,要不他也不会在后来又来广东时,仍愿意入住“海山仙馆”。在何下榻“海山仙馆”的日子里,潘还拿出自己珍藏的名贵书画请何鉴赏,并由何在这些书画上题跋。作为广东首富,潘应该不会为这些书画以后升值计,更多的还是从文化价值上着眼。正如当初两广总督祁寯藻向他提出“广延名流,搜刻遗书”,潘欣然接受,彼此着眼的也都是为考虑传扬中华文化一样。而身为朝廷命官的祁寯藻和何绍基,公务之外犹能关注中华文化传播;潘仕城也没有浪掷钱财,以奢靡炫富,而是力求做一些有利中华文化传扬的善事。由此似亦可知,有权的官员和有钱的富商彼此“合作”,大可做出一番值得称道的别样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