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美利、杨兆顺、周传金、徐小平……因为那份心中的善,一个个名字逐渐耳熟能详。当我们把重要的版面交给凡人善举,他们的故事感动着这座城市,也改变着每一个匆匆忙忙的身影。
昨天,在以“强化社会责任 积极传播正能量”为主题的上海新闻界纪念第14届中国记者节大会上,5位来自一线的记者,用他们亲身经历的点滴,发自肺腑的真情,讲述了他们对责任和使命的理解与坚持。
转型创新义无反顾
解放日报互动新闻部主任尤莼洁讲述了解放微博从诞生到成长的艰难过程。“为了及时传递真实的声音,我们的编辑在车库中首发了上海大停电的微博;为了尽快辟谣,我们的编辑拿到记者的采访稿后5分钟,就制作了长微博,廓清了‘上海延迟向国家疾控中心报送病毒标本,贻误时机,导致病毒扩散’的谣言……”
最艰难的改变,是习惯,尤莼洁娓娓讲述一张有着64年历史的党报,如何利用二维码、微博这些新兴交流平台,在网络舆论场中发出最权威的声音。她讲述的,其实也是上海所有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之路。
社会责任勇于担当
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医患沟通破冰艰难。文汇报的记者唐闻佳是新闻界的新兵,却勇于挑战这个老记者都头痛的选题。在今夏141年难遇的高温天,她和同事跑遍全市30多所三甲医院、17个区县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手中的笔给医患关系找解药,在医患间搭起一座互相了解的桥。
来自本报焦点新闻部的记者姜燕,是资助贵州失依儿童的“大山童馨”项目发起人之一。为了给那些从小失去父母孤独无依的孩子带去一线希望一点温暖,姜燕一次次走进大山,“有人问我做这些意义何在?我想,它的意义就在这里,点点滴滴的爱,汇成小溪,不难想象,有一天它会汇成一股爱的洪流,在人们心中涌动。”
人间正道热情弘扬
六获中国新闻奖的上海广播电台记者丁芳,分享了她的获奖“秘诀”,她认为这些报道都是源于一份朴素的责任,一种朴素的情感。“那就是让我的家好、我的国好,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踏实、安心。”来自东方电视台《大爱东方》栏目的杨凤鑫则认为,通过记录中国社会普通人的梦想,记录彼此间的关爱与温暖,来传递中华民族的道德能量,作为记录者的我们,也会一同成长。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