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场所叫修旧咖啡屋,在这里可以喝咖啡、吃蛋糕或者喝茶;但来到这里的人,更重要的是为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是有求于别人或者帮助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围绕环保和节约资源。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修旧咖啡屋,本着“多修理,少消费”的精神,这些设在街区的“服务站”越来越受欢迎。
有一位退休女士,家里的一台老式收音机已经用了几十年,但是开关一直有问题,尽管如此,也还是能凑合着用,她用插头代替开关——想开了就插上电源插头,不听了便拔掉插头。有人建议她到附近的一个修旧咖啡屋去找人拾掇拾掇。“我用这个已经习惯了,让我扔掉吧,我会像离开一只狗狗那样伤心的。”她不好意思地向修旧咖啡屋的一位志愿者解释说,“不过在电器面前我是非常小心的。”志愿者故意给她一把螺丝刀说:“你今天可以学会打开收音机外壳、清除机芯上的灰尘。”然后他让她坐下“一起检查”。“只是坏了一个弹簧。”他确定说,“在许多新的器具中往往是厂家故意设置的毛病,让产品刚过保质期就出问题,他们希望用户马上再去买新的,这很成问题。”他是一个坚决反对动辄就买新货的志愿者。
2009年10月,荷兰的马蒂内·波斯特马女士在阿姆斯特丹首创了一家修旧咖啡屋,次年又成立了“修旧咖啡屋基金会”,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专门向国内外有意开设修旧咖啡屋的有识之士和团体提供支持。截至2014年3月11日,全世界已拥有400多个修旧咖啡屋,仅荷兰就有200多个,还有200多个分布在欧洲其他国家、北美洲和南美洲。波斯特马女士发起修旧咖啡屋的初衷是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她的行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13年夏天,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派了一个摄制组来到荷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和拍摄,参观了修旧咖啡屋阿姆斯特丹总部,采访了创始人波斯特马女士。节目播出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广大退休者及青年志愿者十分给力。
修旧咖啡屋基本上不收费(有时象征性收一点),如果有人需要一点材料(如缝纫线、缝衣针、电线、织补用的毛线或呢子、粘结剂等),也能在这里免费领取,咨询就更不用提了。修旧咖啡屋欢迎大众的捐赠,包括技术和劳力的支援,所以不定期招聘义工(包括烧水、煮咖啡、端咖啡的联络员)。
有一技之长的退休老人把修旧咖啡屋当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最佳场所,他们在这里既帮了别人的忙,也解了自己的闷。最吃香的是退休工程师和技师,尤其是下列领域的内行:服饰和纺织品、小家电、自行车、家具、木制品。而上述人员也兢兢业业、乐此不疲:“帮人本是份内事,咖啡一杯即上场;环保才是大道理,更喜还能唠家常。”这也许是修旧咖啡屋成员们的典型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