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下决心买了套《中国童话》,全集36本,买回家稍微翻了翻,感觉到久违的唯美和用心。
其实这套书改编自很多中国神话、民间传说,对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可谓“高深”。但要不管不顾地讲给他听,实在是因为没有更多别的选择。
在去年所谓“双十一”促销时,我买过一大堆大陆出版的各类幼儿读物。经典童话、宝宝好习惯、双向亲子阅读等等。买回来才知道,大部分的所谓丛书,都只是卖个概念而已。内容不说胡编乱造,至少也是不用心、不专业。比如讲宝宝应该多吃饭,就说一只小狼看到一只胖兔子束手无策,终于决定多吃饭,以后要一口吃下两只兔子!相当暴力。那些故事,只要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家长基本都编得出。而那些画,要么沿袭我儿童时代的陈旧技法,要么生硬模仿外国名作,有些书的绘画水平堪称“惨不忍睹”。但这还都是专业层面的问题,更为恶劣的是造假。编几个外国作者、画家的名字,没有原作的出版情况,故事的拙劣程度让你根本不能相信这些是“世界最美童话”。
幼儿读物的市场在中国何其巨大,但就像中国的配方奶粉业,让很多家长失去了信心,宁愿花高价去买“舶来品”。
反观《中国童话》,介绍中说每一个故事都要给儿童试读,不改到孩子放弃游戏静静听下去不罢休。我不知道它有没有篇篇做到,但我至少感受他们一种创造经典的追求。一个绘本是不是良心之作,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看你一幅画上线条够不够多,动物数量够不够多。比如《中国童话》“桃花源”篇,插图画了满页的桃花,堂皇、瑰丽,如何让人不心生欢喜和感动。而世界著名童书《不一样的卡梅拉》,首页画上几十上百只小鸡!每个神态各异,这才是心里有孩子、不糊弄孩子的好作品。
其实做童书,就像做奶粉一样,只要有了两样东西没有理由做不好,那就是良心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