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年前,去参加过一次80后作家和前辈作家的对话活动。阵容很强,两边都出了各自的顶尖人物,但对话的效果很糟糕——前辈们坐定,开场白跟事先约好般一致:“我没看过80后的书。”生生浇熄了会议桌对面那一排年轻人的热情,对话沦落为“今儿天气不错”式的寒暄。
当80后作家逐渐登堂入室,大概已经不介意这次沟通失利。如今面对同样情境的,是另一支写作者队伍:网络作家。
在十几年的生长过程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早已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且网络文学这一枝对于当代文学界变成相当诡异的存在——作品获得数以亿计的点击量,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产品卖出了天价版权,却依然常常被传统文学界斥为不入流。
最近两个月,中国作协大规模在各地对网络文学进行调研,出动了多位副主席,显然十分重视。但这些主席究竟读过多少网络小说,可能并不乐观。正如李敬泽所说:“我们对网络文学这个‘飘荡的幽灵’还了解不多。也许正是因为了解不够,才出现了偏见。”
副主席们不喜欢读网络小说,可以理解。有趣的是,在批评界,即便是80后的评论家,也极少涉足网络文学。白烨曾经点评,大学中文系的硕士博士生们,虽然只有导师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年龄,但却常常会构架出和他们一样的欣赏体系,这话有点意思。
网络作家跟传统作家的对话,我也听过若干次,无一例外都是多年前那次对话的翻版。批评网络小说,评论家们的话无非是浅薄、庸俗、注水、重复,这的确是很多网络小说的通病,但每个人都这么说,却鲜有人能够说出哪些小说浅薄,哪些段落庸俗,哪些故事注了水,哪些人物被重复。最后评论只能集中在对网络文学生产方式的诟病上。说不出更多,原因很简单,没看过。有意无意的忽略,才是真正的偏见。击不中要害的批评,很容易让网络写手们理解为赤裸裸的嫉妒。
中国作协和一些地方作协或已成立或正在筹备网络作协,这种对网络文学的正视是件好事情。但如果用的是原本的评价体系,完全按传统文学的路子来改造或是招安网络文学,偏见未必能消除。文学和文学是不一样的,作家和作家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