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朋友们,如果您已经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那就去找最符合孩子兴趣的科普场馆;如果您还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那就多找几个有助于挖掘兴趣的科普场馆。让我们为孙辈做科普先锋吧!”
“人老心不老,充分利用老当益壮的六七十岁,为孙辈做科普先锋。”家住闸北区的王荣国今年62岁,昨天他给本报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科普宣言”,呼吁更多退休老人背起摄像机、照相机走进科普场馆,学科学、爱科学,更把科学带回家,含饴弄孙时可以多点“科学味道”,争取做家里的“科学老伯伯”。
满满一袋“科普文献”
头发有些花白,眉毛依然浓黑,说起话来中气十足,62岁的王荣国不显老。十多年前,他加入科技馆科普志愿者队伍;如今退休不“退岗”,科普志愿者还在做。“上了点年纪,记性不大好,但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日去做志愿者的事情,忘不了。”这次,王老先生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文件袋,里面装满了网上找来的、报纸上剪下来的、书上摘抄的“科普文献”。戴上老花镜,他仔细翻出一篇厚厚的文章,是他一个键一个键在电脑上敲出的《欲圆强国梦,科普应先行》,一共9424个字。
本市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数百家,许多场馆有不少淡季时段。“以我比较熟悉的上海科技馆为例,很多时候一天的参观者仅二三千人,有时甚至更少,更不用说一些不知名的科普场馆了。”王荣国老人说,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上海有许多时间充裕的老年人,其中60岁至70岁的老年人约200万人。“如果能吸引他们更多地走进科普场馆,参与各种科普志愿者活动,就能把科学种子带回家,惠及儿孙。”
“老年朋友们,如果您已经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那就去找最符合孩子兴趣的科普场馆;如果您还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那就多找几个有助于挖掘兴趣的科普场馆。让我们为孙辈作科普先锋吧!”王荣国老人倡议,将全市六七十岁、老当益壮、尤其是热心科普的退休老人组成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带上儿孙走进本市科技场馆,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做志愿者发挥余热
实际上,王荣国的科普建议已在遍布申城大街小巷的“科学角落”里悄然发芽。“上海共有注册志愿者114万人,约45万名志愿者是老年人。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充分发挥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一技之长,在全市志愿者服务工作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对于王荣国的建议,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处处长陈麟辉积极回应,本市目前已经成立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志愿者总队,约300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正在发挥余热。
市文明办正在酝酿形成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大手牵小手”,让更多的老人引导激发孩子对科学和知识的热情。对于热心的志愿者来说,他们的付出也会有所回报,通过“时间储蓄银行”,在其年迈之时可以得到其他志愿者的照顾服务,使爱心善举一代代接力下去。
科普场馆降低“门槛”
293家内容各异的科普场馆,每年服务观众约4000万人次,上海科普场馆资源丰厚,既有综合性强、展示内容和效果俱佳的上海科技馆,也有规模大、专业性的专题类科普场馆,更有覆盖各行各业的科普教育基地等。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上海的人均科普场馆数量并不逊色。
老年人一直是积极参与社会科普的主要人群之一,许多科普场馆对老年人开放更优惠。例如,上海科技馆对70岁以上老人免票,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热爱科学的老年人。优惠门槛能否再低点?市科委秘书长马兴发坦言,除了上海科技馆由政府投资兴建外,其他都是企事业单位自掏腰包建设运营,管理机构分别属于各行各业,在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展览内容和运营维护等方面,有时候难以协调统一。而且,科普场馆或科普教育基地虽属于公益性机构,但基本都是自收自支,建设运营和后续维护成本不低,若没有适当的门票收入作为展项维护和日常运营的补贴,难以正常运转开放。
上海现有近300家科普场馆中,收费的只有71家,大多是免费预约参观。即便是收费场馆,绝大多数门票也在50元以下。再加上科技周开放、博物馆日优惠、中小学生持电子学生证免费进50家场馆……沪上各科普场馆都在尽可能敞开大门。“实际上,有些场馆有时看上去人不多,不是因为不够优惠,而是很多市民还不知家门口还有这么多‘玩科学’的好去处。”
为吸引更多市民发现“身边的科普场馆”,市科委今年启动“百万市民科普行”活动,主要通过社区组织老年人“寻找”社区科普场馆,参与生活中的科普活动。同时,吸引社区居民及科技园区的白领等中青年人群积极走进科普场馆,填补参观者年龄结构里的“科普空洞”。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