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阶段成果已斐然
中国老百姓看病贵,原因复杂,但一大原因是高端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奇高,比如用于早期癌症、心血管疾病检查的PET—CT,一次最高扫描收费可达到1.2万元。高昂的检查费背后,是医院购置这些设备的投入非常高。由于“GPS”在高端医疗设备全球市场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也就具备绝对的控制权。同样一台1.5T核磁共振,在美国售价为75万美元,在中国市场却高达1200万元人民币。
3年前,多位领军医疗影像行业的海外归国人士、行业内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才、海外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走进嘉定工业园区,创办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打破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国际垄断,直接把研发和生产的目标瞄向国际一流水准的医疗设备。
“闭关”三年,创业初阶段的成果产生,首批10款高端医疗产品于去年底推出,覆盖从数字X射线系统(D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到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再到分子影像系统(PET—CT)。这些民族产品与国际品牌相比,平均价格下降三成左右,个别产品价格降幅超过一半,目前联影产品已经走进北京、上海多家三甲医院,而且在反复试用与临床验证中,表现出一流的稳定性。压力之下,跨国公司的产品价格也逐渐松动。
多重原因吸引人才集聚
在董事长俞晔珣看来,“联影”的成功离不开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嘉定区的支持。2010年10月28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听取这一项目的汇报时,当即鼓励抓紧时间上马,随后,市区两级在产业化政策、基地土地使用、人才房等诸多方面,给予联影公司很大支持。
在“联影”创业初期,嘉定工业园区甚至腾出自己的办公楼给“联影”用;而如今,联影自己的综合楼集公司运营、设备研发、生产于一体,一期面积12万平方米,二期18万平方米也在建设当中,届时将成为全球医疗行业最大最集中的产业园区。
政府的支持、行业的前景、创业团队的梦想,也成为“联影”集聚全球人才强有力的“磁场”。如今,“联影”共有1500多名员工,其中1000多名是研发人员,研发人员中又有100多人为海归,400多人具有在国际大公司和行业知名企业工作的经历。“联影”甚至把网罗人才的触角伸到了国外,比如在美国休斯敦和硅谷建有两个研发中心。同时,公司在起步阶段,就着手布局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截至2013年5月,“联影”7大事业部门累计申请专利1014项,其中含金量最高的高技术发明类专利731项,比重占到72%。
打造医疗设备中国“华为”
就在上个月,“联影”与嘉定区合作建立上海第一家“区域影像中心”,依托自主研发的“影像云”技术,区中心医院换上从CT到MR的全套设备,连接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远程诊疗,开创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郊区”的就医新模式。
稍早前的今年2月,“联影”的另外两款产品刚一问世,就凭借其突出的跨界创新优势、工艺水平,获得有工艺设计“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设计大奖。此外,医疗设备上配备自主设计的“智感”触摸屏和可调节明暗的环境灯,也成为新的亮点。按俞晔珣的说法,“联影”要像苹果公司做手机一样研发、制作中国人自己的医疗设备,不仅在“内里”通过技术创新,研制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在“外观”上也注重设计创新,以期扭转人们对于民族品牌“质量差、外观土”的观念。
“我们已经研发出中国首台3.0T磁体的核磁共振,明年年底放疗设备也将产出,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完成全系列的产品布局。现在我们才走过3个年头,如果再给我们10年,我们有极大的信心进入医疗设备的全球前三行列。”俞晔珣说。“明年公司产值目标为30亿元,3至5年后将超百亿元,我们决心成长为高端医疗设备行业的中国‘华为’。”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