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三月,当春天来临时,我的心就会莫名的欣喜与感动,童年许多有趣的温馨往事也随着温暖的阳光在我的脑海里一点点浮现。
记得那时上小学四、五年级,每年三月是规定的文明礼貌月。学校都会发起“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我们班级也不例外。老师把全班分成四个学雷锋小组,任命我为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并规定每个小组一个月要做四十到五十件好事。月底结束,评比哪一个小组好事做最多,到时表扬。
于是,做好事就成了我们学习之外的最大任务。为做更多好事,我和小组的同学绞尽脑汁。一放学,我们就讨论如何做好事?哪些算好事?我们开始擦玻璃,拣纸屑。每做完一件好事,我就在专门准备的“好事记录簿”上工整地写道:某年某月星期一,擦玻璃一次,捡纸屑两张。因文明小组之间有竞争,大家都抢着擦玻璃、捡纸屑。很快,教室窗明几净。
学校里能做的好事都做完了,怎么办?我们小组就想走出校门去做好事。每当放学或星期日,我们就打着一面鲜艳的少先队队旗,排成整齐的队形,去做好事。看到年迈的老人过马路,我们呼啦跑过去搀扶;看到有小孩过马路,我们主动去帮助……为独树一帜,我还带同学到一个不大有人去的新公共厕所打扫卫生。打扫一结束,我立马从书包掏出记录簿趴在墙上认真地记着:某年某月,星期二傍晚,打扫厕所一座。
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我们小组大大小小竟做了46件好事,成为做得最多的小组,被评为“学雷锋做好事”的模范小组,受到老师的表扬和两本本子的奖励。只是一过三月,不知怎么做好事就会被我们淡忘。
对爱心真正的理解是我来上海偶遇幼教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邹兆芳,这是一位优雅的老人,她的行为深深打动我。且不说她平素关爱邻居和小区外来做活的农民工。当她知道我是背井离乡独居上海时,对我也格外关心。除经常打来电话问候外,还嘱咐我注意身体。并时常邀我去她家玩,每次都留我用餐。说我一人在上海不易,并特意烧几个上海菜给我添加营养。面对她母亲般浓浓的关爱,我的眼睛一度湿润。
这还不说,她还是一个品位高雅生活有情致爱花的老人。自家的阳台上姹紫嫣红不说,她还把自己种植的各种盆景与花搬到楼下花园与大家共享,花园里顿时苍翠欲滴,鲜艳夺目。这吸引了小区人们的目光,还引起大家的共鸣,许多居民主动把自家的花搬到草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花的美丽与芬芳。
凡去邹老师家做客的人,临走时,她总会送些花草,让大家带回去养。我就把她送我的一片紫罗兰叶插在花盆里,不想没多久,一片叶长出两片叶,最后竟长成一盆茂盛的吊兰,还开出一朵朵紫色的小花,煞是好看。邹老师常说,把美丽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让小区,让每个家庭都充满芬芳,这样在美丽的环境下生活,心情就会别样轻松与愉悦。
那一刻,我开始理解“爱心”的真谛。现在的我每一天都笑颜如花,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每天再忙,我都会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打一个问候的电话,道一声爸爸妈妈注意身体,爸爸妈妈多保重。遇到悲伤的朋友,我会递上一张纸巾听她倾诉,并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她,别灰心,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
其实,努力生活,关爱他人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善行,而你只有拥有一颗美丽的爱心,生活才会温暖阳光,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