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缺乏紧迫感
新泽西州气候变化研究机构“气候中央”数据显示,近20万纽约人生活在高出高潮水位线不足1·2米的区域,人数仅次于2005年遭卡特琳娜飓风重创的新奥尔良。
随着气候变暖,过去一百年里,纽约市附近海域每十年上升约2·54厘米。研究显示,这一速度正在加快,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海平面将比现在高60厘米。科学家称,如果到2080年海平面上升1·2米,纽约将有34%的街道位于洪涝区;目前,这一比例是11%。
尽管纽约市官员在治理环境上得分颇高,但不少声音批评当局“缺少紧迫感”,没有充分意识到洪涝的潜在威胁。去年的“艾琳”飓风和2007年水灾已经给纽约亮起红灯。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科学家克劳斯·H·雅各布说,“艾琳”飓风掀起的巨浪如果再高出30厘米,就会令出入曼哈顿地区的交通全面瘫痪:地铁进水,哈德逊河沿岸街道成河,部分通勤铁路系统无法使用。最脆弱的地方,如哈莱姆和东河地区的地铁,可能会瘫痪一个月,甚至更长,经济损失可能高达550亿美元。幸亏后来飓风减弱为热带风暴,纽约才逃过一劫。
还有人担忧,南布朗克斯区和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等区域设有大片工业码头,那里遍布化学工厂、储油罐和垃圾处理站。环保组织警告,除非政府充分意识到危险物质的危害性并采取防范措施,否则附近居民终有一天会浸泡在毒水中。
回应:没那么简单
纽约市政府官员在回应质疑时称,要让一座有800万人口的大都市适应气候变化,显然比一般城市复杂得多,必须充分权衡洪涝风险和治洪成本。上一次飓风直接登陆纽约还是在一个世纪以前。
纽约海岸线包括多个发展项目,加上河流、港湾、海洋相互交织,情况复杂。纽约市官员表示,在投资任何大型项目或制定更严格的规章制度前,都需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就目前的码头发展计划来看,纽约完全没有从海岸线撤退的迹象。政府官员表示,像一些中小城市那样削减开发项目或购买洪涝区资产,对纽约而言极不现实,因为未来20年里,这座城市预计将新增100万居民。
曾有专家建议,为防止城市被淹,政府应投资修建诸如“海门”之类的高技术屏障。但有人认为,“海门”可能带来污染物,危害水生生态系统。成本也是个问题,修建这样的屏障可能耗资100亿美元。
此外,许多决策离不开联邦政府支持。比如有的决策涉及几十家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彼此需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城市规划涉及上百万个细小改变,你做每件事都必须精确计算风险、收益和成本。”今年8月卸任的纽约市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亚当·弗里德说,“况且,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可能铸就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市。”
措施:走“折中路线”
鉴于迅速全面提升城市防洪能力难度太大,纽约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更倾向于走一条“折中路线”:在新开发项目中增加防洪设计的同时,逐步改造老旧基础设施。
市政府不断扩大湿地以缓冲汹涌的洪水,建造绿色屋顶以吸收过多的雨水,敦促产业所有者将锅炉移出易遭水淹的地下室,在地铁口修建台阶以防雨水倒灌,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减少导致全球变暖的废气排放。
布鲁克林桥公园的东河附近铺设了一条洪水缓冲带,主要由吸水性石块和抗盐性草皮构成,风暴来时可以削弱巨浪破坏力。市内则开辟了一些生态沼泽区和植被坑,可以盛接雨水,缓解排水系统压力。官员称,今后18年里,纽约将筹款20亿美元用于类似环境项目。
2007年夏天的一场大雨两小时内给纽约带来近10厘米降水,导致地铁瘫痪数小时,250万乘客滞留。之后,大都会运输署花费3400万美元改造地铁,如在地铁口修建台阶,提高入口门槛等。
纽约环境专员卡特·H·斯特里克兰说:“这一系列小小干预累积起来,会令我们的城市系统更加完善。”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