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梅健回忆,2010年7月11日,由哈佛大学东亚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等主办的“2010莫言创作研讨会”在复旦校园举行。此次研讨会分别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和栾梅健主持,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北京大学)、张清华(北京师大)、谢有顺(中山大学)、张新颖(复旦大学)等二十多人在会上发表了对莫言作品的见解。
研讨会上,栾梅健明确指出:“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已经具备,其理由包括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指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任何国际性的大奖都不能无视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崛起中的东方大国。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到当时正如火如荼举行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都说明全球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因而,在当下,有着百年历史的诺贝尔文学奖势必会将橄榄枝伸向中国,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地利是指,莫言具有了中国许多当代作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从他早年作品《红高粱》,到《檀香刑》《生死疲劳》,直到最近的长篇小说《蛙》,基本上都一以贯之地坚持着他的民间立场,这是他独具的优势。
所谓人和,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大会上所说:“莫言先生是幸运的,他的大多数作品都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所译,其精准程度令人信服。”而翻译的多少与质量直接决定着外国评委对中国作家的判断。在如今的英、法主流阅读市场,莫言作品是中国作家中翻译数量居前,并且最精准的。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