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从上百名报名者中选取了3位活动参与者,并全程记录下他们一天中花费6.3元的过程及感受。
【案例1】
体验者:刘剑涛 年龄:41岁 身份:北京贝芙丽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7点20分,简单地吃了些饼干和坚果,刘剑涛出门。走到楼下,刘剑涛习惯性去摸车钥匙,“突然想起来为了省钱,不能开车”。
7点35分,117路公交车雨中缓缓驶来,刘剑涛收伞上车。从上衣兜掏出卡包,贴到刷卡机上。刘剑涛说,自己左思右想借了张公交卡,“来回能省1块2”。
塞满乘客的117路走走停停,一站地走了近半小时。
9点20分,在二环绕了一段的公交车终于抵达幸福三村站,5分钟后,刘剑涛走进办公室。
“比平时晚了1个小时。”
11点50分,刘剑涛拿出使用率不高的餐卡,跟同事们一起到员工食堂吃饭。食堂内供应快餐、汤面以及包子馒头等。刘剑涛选择了包子,“两个韭菜馅儿的,不,三个吧”。1.8米左右的刘剑涛端了碗免费的蛋花汤走到出口,一刷卡,3块6。
整个下午,刘剑涛都在约见客户,“刘总平时不喜欢铺张浪费,除去公事,生活花销并不大”,从会议室倒水出来,秘书开始和同事悄悄议论“6块3过一天”的话题。
会客结束后,刘剑涛走到办公区加入讨论。临近下班时,大家得出的共同观点是,“生活在北京,仅在吃饭和出行上,每天花费6块3,也是难以生存的”。
【案例2】
体验者:张虹 年龄:25岁 职业:企业销售
要靠6.3元过一天,张虹决定自己做饭。15日晚,她开始准备食材。
从家出来,向东走是菜市,向西北拐则是一家超市,“大米只有超市能买到,但那的菜会贵一些。”为省钱,张虹决定分头采购。
蔬菜门市,一个柴鸡蛋约1元,普通鸡蛋4毛8分,“那还是这个普通的吧。”
三根菠菜,4毛钱,张虹又买了5毛钱榨菜。
超市的散装大米有4种,“这个米,我只买一块多的行不?”张虹指着最便宜的大米,尴尬地问超市工作人员。“没问题。”工作人员提起小铲在米堆里一铲,倒进袋里,0.25Kg,一共1.5元。这1.5元的米正好一捧,“明天指着它顶一天了。”
昨日6点30分许,张虹起床,开始淘米、洗菜、煮鸡蛋。
张虹说,平日早餐她一般会吃面包、牛奶或去快餐店买汉堡,“还从没有为了吃早餐而这么早起过。”
“这米真不好吃。”张虹皱了皱眉,还是咽了下去。7点45分许,张虹换上衣服去上班。公交车全程40分钟,花费4毛。中午公司免费提供午饭,这节约了张虹午饭的开销。
下午6点,张虹下班。刨去公交费,只剩下2.6元可供晚餐支配。每笔钱都得抠着花,这是张虹没有体验过的,她连连感叹“好苦啊,”“尤其是那种精打细算的心境,让人觉得很凄凉。”
【案例3】
体验者:钟国流星 年龄:12岁 身份:中学生
清晨6点,妈妈将一瓶凉白开放进小流星的书包,这可以给他省出至少1元钱。
他粗略算了一下如何分配6.3元,早上吃一个包子1元钱,中午吃一个馒头两根肠3元,晚上喝2元的粥,加上4毛钱交通费。
上了837路公交,他继续研究该买些什么能更省钱,突然发现之前的预算超了1毛,于是重算。
流星所在的学校7点一刻上课,此时校外的早餐铺已门庭若市。
他点了一个1块钱的油饼。吃到最后,他面露难色,妈妈在旁边问:“不香吗?”
“我去弄点咸菜”,小流星没直接回答,而是找老板要了一点免费咸菜,将余下的油饼吃完。按照以前的标准,他通常会选择吃两个肉饼、一个鸡蛋外加一碗粥,花费6元左右。
中午11点40分,小流星走出校门。“饿死我了”,见到妈妈,小流星小声嚷了一句。
学校附近所有中餐店的最低消费都超过5元,他决定去超市买面包。小流星走进超市,他没能找到1元以下的面包,走过一个火腿肠柜,他拿起两根火腿肠,看了下标价,又放下了。这要1.5元一根。
“这里怎么没有五毛钱一根的火腿肠呢?”小流星很疑惑,至此,他大清早拟定的计划全被打乱。
逛了一圈,他买了一袋酸奶、一份烙饼,共2.75元。烙饼的味道有点淡,小流星倒了一点免费的辣椒酱。他将酸奶袋子使劲挤了挤吮了起来,直到袋子变瘪。
“饿死我了”,下午5点30分,这是放学后的小流星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他掏出剩下的2块3毛5,想吃香脆面。问了两家店,没有香脆面,问到第三家店,还有馄饨,正好2元一碗。他决定吃一碗馄饨。
“终于吃到肉了!”小流星津津有味地吃着。
新京报(何光 卢漫 李禹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