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消费维权之盾
协同参与、多维合一的维权机制逐步形成
中心围绕国家工商总局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注重将社会治理融入消费维权,与市、区两级消保委、全市数百家大型企事业单位、5000多个维权联络点实现联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企业自律”的维权模式,促进维权资源融合与效能提升。中心积极拓展维权服务渠道,构建来电、来信、来访、互联网、微博、语音信箱六维合一的维权网络。15年间,中心业务工作量增长近20倍,累计接听消费者来电490余万个,受理消费者申投诉举报124万余件(其中投诉占75%、申诉占6%、举报占19%),解答各类咨询约370万件,以便捷高效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构筑市场监管之哨
12315发现违法案源线索的功能日益显现
中心在完善维权服务的同时,贯彻“宽进严管”等工作要求,做到回应个案诉求与发现违法案源有机统一,推动消费维权与服务市场监管统筹兼顾,把12315努力建成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的前哨站。中心依托12315网络,有效集聚工商系统内部的监管执法资源,强化12315平台→区(县)工商分局→工商所连锁反应能力,着力完善市场行为监测和问题发现机制。15年来,全市各级工商部门根据12315中心提供的信息,共处置各类违法经营申诉举报30余万件,其中转化为行政处罚案件近1.6万件,案源转化率逐年提升,切实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探索职能拓展之路
“平台”与“渠道”的功能定位不断深化
中心积极融入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331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热线建立“三线联动”机制,切实履行两条热线转派事项的承办职能,完善“集中接收、分工协作、联动响应”承办模式,形成集消费维权、工商咨询、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2012年以来,中心共接收12345热线转办件31607件、12331热线转办件8438件,转办件受理量与办结率均列全市前茅。另一方面,中心在承接工商部门下放职能、服务中小企业、营建就业实训基地上勇于探索尝试,切实发挥工商部门与社会、市场之间的服务渠道作用,近年来成功申报了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等,工作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勇添服务升级之翼
12315数据分析应用渐成核心竞争力
中心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将数据挖掘应用作为服务升级转型的利器,研判消费趋向、把准维权主脉、速应社会关切,铸就了市场监管的“信息源”和“预警器”。近年来,中心重点开展消费维权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探索消费维权与GDP总量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市场舆情热点以及区域经济分布之间的规律,总结公众诉求由线下消费转向网上消费、由实物消费转向信息消费、由温饱型消费转向文化品质型消费等特点,并适时发布“消费投诉十大热点”等信息,引导市民理性消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15年来,中心共编发12315快报、简报、统计分析等1100余期,为服务领导决策、促进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磨砺技术创新之剑
12315网络信息化处理系统高效运转
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构建以人机互动、字典索引、多维拟合三大技术模块为核心的12315网络信息化处理系统,确保平台高效顺畅运转。15年来,12315平台话务控制、实时监控、大屏图像显示、信息分析预警等系统功能日臻完善;在线申诉举报、信息定位系统、信息分级督办系统等相继开通,实现了对消费者申投诉举报网上受理、网上分流转办、网上督促催问和网上信息反馈,提高了消费维权现代化水平。二维码、APP等技术载体的可行性研究也已逐步启动。
紧握科学管理之匙
闭环式、精细化的平台管理模式渐趋完善
中心秉持“制度先行、以人为本”理念,推行闭环式、精细化、标准化内部管理模式,编制《岗位设置方案》、《岗位说明书》,建立健全12315维权窗口5大类16项规章制度,形成“思想教育-制度管理-实战培训-话务会诊-督导回访-量化考核”多管齐下、多元均衡的平台管理格局。中心着力完善涵盖“德、能、勤、绩、综”5大类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一个90”(每人日均接话量不低于90个)和“两个80”(每人每季度接话量不低于平均量80%、工时有效利用率不低于80%)的考核要求,激发干部工作潜力,营造了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夯实队伍建设之基
干部队伍素质与社会形象不断提升
优质高效的窗口服务取决于队伍作风的锤炼。中心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恪守工商职业道德规范,加强窗口文化建设,注重以“创先争优”凝心聚力、以“竞聘上岗”凝神励志、以“助导帮扶”赢取口碑,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培训、岗位技能竞赛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等,培养了一支有责任、有智慧、敢闯敢试敢担当的工作团队,树立了工商12315窗口的良好形象。15年来,中心历经三次扩容改建,干部人数从7名增至51名,办公面积从几十平方米扩充为1000多平方米,话务座席从7个调整至33个,先后获得25个市级以上集体荣誉称号,共有76人次受到表彰和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