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看似孪生兄弟,但20多年来明争暗斗不断,15年前,那时深市抢占市场,出现了深强沪弱局面,结果对两个市场进行功能重新定位,深市筹建创业板,而沪市发展主板,这创业板一“筹”就让深市坐了冷板凳,而主板扩容不断,那时创业板被搁置,连续几年深市如无米之炊,没有新股上市,直到2004年,深市搞了一个变通,推出了“准创业板”,取名叫中小板,也就是现在的002板块,直到2009年创业板才问世,而接下来深市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新股上市如鱼得水,而坐冷板凳的却是沪市了,看看现在的IPO,九成在深市,而每天的成交量。沪市只是深市的七成,沪市坐冷板凳了,而深市那边却闹得欢。
有意思的是,十年前,深市明知创业板批不下来,就提出了中小板上市,而现在风水轮转,这种尴尬的处境轮到沪市了,沪市小心翼翼地提出要推出所谓的新兴产业板,其真实的意图就是在接下来的IPO中再分得一杯羹。实际上,现在的市场,这个板那个板,弄得像真的一样,实际上板与板之间已经没啥差异了。比如说,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有啥差异?从股本结构、盈利能力、技术含量等几乎雷同,苏宁电器700亿元的市值算中小板股票,而沪市主板中市值不到50亿元的股票多的是呢,那些上海本地股板块就市值而言真称得上中小板呢。所以,推出一个什么板,说到底还是为了做大做强自己的市场,为了市场的扩容和各自的利益。
上海前几年为推出国际板不遗余力,上交所也为之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最后没有下文,前期工作都成了无用功,有意思的是,现在连国际板都不说了,就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言,上交所最值得做的事是股市走向国际,推出的叫什么板的名称并不重要。而现在,提出新兴产业板,与深市分一杯羹,这个处境岂不与十年前深市小心翼翼地提出设立中小板差不多了么。
股市依然在进行弱势整理,上证指数2000点还是岌岌可危,走到现在,上证指数还是在今年的开盘指数2112点之下探今年年K线的下影线。尽管大盘走得比较弱,但个股和板块的行情依然强势,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股和新股板块中,现在IPO处于短暂的停滞阶段,估计三月底又要启动,注册制的试点步伐将要加快,优先股的试点也要接踵而来,届时市场将注入新的题材和新的活力。大盘临近2000点,市场的安全性反而增加了,如果再进入1时代,股市的融资功能将渐渐失去,别看首轮IPO盈利丰厚,如果二级市场失去支撑,那还会重蹈当年新股全线破发、IPO被迫停止覆辙的。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