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剑虹)“兰馨辉耀一甲子——昆大班从艺六十周年纪念演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21日在逸夫舞台举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昆曲人才,“昆大班”因成材率最高、行当最齐、尖子演员最多成为昆曲界的一个“传奇”。今年是这些如今已被称为“大熊猫”的国宝级艺术家从艺60周年,在推出的系列演出中,除了“派对”式的开幕庆典、老艺术家的折子戏专场等之外,还特意安排了一出由“昆大班”培养出来的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已屡获全国大奖的《景阳钟》,以示昆曲艺术薪火相传的传承关系。
有专家认为,在近百年的中国昆剧史上,有两个群体占有特殊地位:一个是苏州“昆剧传习所”,另一个就是上海的“昆大班”。这两个团体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诞生于昆曲濒临失传的时期,都涌现了一大批各行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1954年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次年改为上海戏曲学校)正式开学,由俞振飞和言慧珠担任正副校长,由朱传茗、张传芳、方传芸、华传浩、倪传钺等昆曲“传”字辈艺人担任教师。1961年,由“昆大班”和“京大班”组成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赴香港演出一炮走红。
于5月17日拉开帷幕的演出以“戏曲派对”的样式呈现。届时不仅上海昆剧团的“熊猫级”老艺术家们将登台亮相,更多从全国及海外各地赶来的“昆大班”同窗们也将出现在观众面前。据正在筹备此次活动的上海昆剧团副团长梁弘钧介绍,参与开幕演出的人员正在不断增加中,预计将有30位左右的“昆大班”成员会在开幕庆典上亮相。此外,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也会赶来参与他们的“昆大班”恩师的此次庆典活动,其中除了各地昆曲院团的演员之外还有瓯剧、淮剧等剧种的学生。
之后4天的演出包括两天“昆大班”折子戏专场、由以“昆三班”为主体的上海昆剧团中坚力量担纲主演的《景阳钟》以及由金牌“舞台搭档”蔡正仁和张静娴共同演绎昆曲经典名剧《长生殿》。其中两场折子戏中既有岳美缇、张静娴的《占花魁·受吐》,刘异龙、梁谷音的《潘金莲·挑帘裁衣》,蔡正仁、张静娴的《长生殿》等老艺术家黄金搭档的合作,也有张洵澎、黎安的《玉簪记·秋江》,蔡正仁、胡刚的《惊鸿记·太白醉写》等“昆大班”与“昆三班”的合作演出。其中一些剧目这几年已较少在上海舞台上上演。
这些年“昆大班”的老艺术家虽然依然常在舞台上亮相,但更多的精力早就转移到了培养年轻一代上,可以说上海戏曲学校的昆三班、昆四班、昆五班都是由“昆大班”培育起来的。此次纪念系列演出中,由“昆大班”艺术家们的嫡传弟子黎安、余彬、吴双、袁国良、季云峰等担纲主演的《景阳钟》将在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纪念日以中国戏曲学会奖获奖剧目的身份亮相。“昆大班”具有代表性的老艺术家、《景阳钟》的艺术问题蔡正仁表示,传承就是要有人传、有人承,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而在“昆大班”从艺60周年的系列演出活动中推出一出完全由他们的弟子们担纲主演的大戏,也正是意味着昆曲的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