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富二代’,争做‘创二代’。”这句话源于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妙语,被广为流传。沈晓明认为,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尽管“家底”厚了,但浦东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没有丢,还提出了“开放包容、务实创新、艰苦创业、追求卓越”浦东创业精神的新内涵。
抚今追昔,浦东人习惯将1990年开发开放后的20年称为一次创业时期,而后则属二次创业;其分水岭是浦东、南汇两区合并,使新浦东的面积达到1210.41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二次创业阶段的浦东版图,已达到原先的两倍多。面对常住人口540多万的特大型城区,体制机制如何与开发任务相适应,经济与社会如何统筹兼顾,事权与财权、权利与责任如何做到相对应、相对等,都是二次创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命题。
“创二代”,延续的是浦东“老开发人”的奋斗精神。
去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引来企业争相“抢滩”。由于办公资源稀缺,浦东的外高桥股份公司为给花旗银行提供办公场地,用7天迅速腾出写字楼,转而搬到一个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的待拆迁仓库。刚搬进去的时候,这个仓库连电压都无法保证,空调、暖气甚至厕所都没有。即使是现在,记者看到,一间仓库里,简单的桌椅沙发成了接待室,另一头的角落稍微隔断就成了食堂,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一家大名鼎鼎上市公司的办公所在地。
“创二代”,延续的是浦东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激情和勇气。在开发开放的路上已走了24个年头的浦东新区,借自贸试验区良机梅开二度,再耕“试验田”,为新一轮发展寻求突破口。
今年元旦,上海首个集工商、质监、食药监职能于一身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浦东成立,大市场大监管的改革试点正式启动。今年3月,作为浦东综改与自贸区建设联动推出的首个改革创新举措,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新区商务委、新区税务局在全国率先联合推出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一口受理”试点政策。自贸试验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溢出效应花落浦东,让人们倍加期待。
浦东开发开放24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拓荒牛”干出来的。这样的“拓荒牛”遍布在浦东各领域,有的是亲历浦东24年创业的“老开发”,有的是为圆中国大飞机梦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的“追梦人”,有的是研发全球顶尖机器人技术的带头人,还有家境优越却“自讨苦吃”的海归创业者。
可以说,浦东二次创业的精、气、神,正是一个个普通人通过创业故事、拼搏精神实践并升华着。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感动过你我的创业人、追梦人,在一个个故事中汇集能量,感悟浦东二次创业的激情和勇气!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