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多吃碳水化合物
晚秋要滋补:晚秋,气温逐渐下降,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食生冷。可用1-3个核桃肉(连紫衣)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以预防秋季多发的咳喘之类呼吸系统疾病。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它们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益精等功效。对于有冬季进补打算的人来讲,此时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底补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肉等。
冬宜进补,开春打虎。冬天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中医认为此阶段阴气偏盛,阳气潜伏;而且,冬令正好是一年的转折点,“冬主收藏,”若能有所储备,则有助来年康健。故冬令宜多选补益作用较强的食物。民谚云:“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讲的就是冬令进补的重要性。近年沪上盛行膏方进补,虽有弊端(主要是含糖量太高,容易霉变等),似乎以剂型以丸剂更妥,但冬令进补本身还是很有意义的,比较适合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偏虚弱的和亚健康者。
目前,冬令进补更多以调补为主,而不是一味的强补。需结合人的体质,因人而异。除了善于借补方调整外,在平常饮食上,要注意温性、御寒和防燥三原则。温性,讲食物要偏于温性,既可增加热能供给,又可帮助储存能量。可适当增加点蛋白质的含量,中青年人则可选择一些牛肉、羊肉等。
御寒,指通过饮食以抵御寒冷,人怕冷与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要保证豆、肉、蛋、乳的摄入量,以满足人体对钾、钠、铁等元素的需求。对于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些根块和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藕、莴笋、薯类等;老年人可适当吃花生、虾皮、牡蛎、蛤蜊和橙子等含钙较多的食物。
防燥是指通过饮食以防干燥,冬令通常全国各地都比较干燥,常会因此出现一些健康问题,如皮肤干燥、口角炎、唇炎和干咳嗽等,对此,可以多补充些富含维生素B2的动物食物、蛋、乳和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正是中医“秋冬养阴”的内涵所在。
如何吃出愉悦来,善借食物调情绪。历史上,中医学家就认为合理饮食不仅仅有营养及祛病延年功效,而且能够调节心情!因此,晋唐一代名医孙思邈就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善借食物以调节情绪,也是食物疗法的重要一环。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显示:的确,某些特定的食品能影响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从而一定程度改善人们的心情。欲聪明勤奋,多吃鱼、蛋、家禽。民间认为:多吃鱼与蛋的孩子聪明,此非虚语。一种叫做酪氨酸的蛋白质组分能够增加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的含量,而这些神经递质有增加脑灵活性及活力的作用。鱼、家禽、鸡蛋等中这些成分含量比较高。
放松压力,多吃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摄取有助于血液中胰岛素的释放,后者能有效清除血管中色氨酸以外的其他成分,相对增加色氨酸含量。作为神经递质,它能够减轻疼痛,降低食欲,增加舒服感觉。
有些食物能有助于你的睡眠。当你觉得非常疲劳想要休息的时候,吃一点全麦面包,饼干,通心粉和大米,谷物,水果等就能够有效缓解疲劳。
沮丧时,茶、咖啡或巧克力或许有帮助。 中国茶一直是被推荐的饮料,对于调整情绪有好处!研究表明:新茶中(尤其是绿茶)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会兴奋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善沮丧状态,但易失眠或神经衰弱者又宜慎重。
咖啡因几年前曾有不少负面评价,但现在有洗清罪名之势,至少,咖啡因可以致癌一说,已经“平反”!如果有抑郁倾向,可不妨服用一点咖啡因,这会对治疗抑郁症有很大的帮助的。或者至少可以改善沮丧或情绪低落状态。但不可多喝,有研究提示:每天喝3杯以上可能反而导致人烦躁、易怒。
吃巧克力也有一定的好处,能够让神经安定下来,精神稳定,因为巧克力中含有让人安定下来的苯基胺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