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亚信会议将在上海举行峰会。届时,除保障亚信峰会和国事活动、城市运转等必要的工作岗位外,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和社会团体放假一天。据说,已经有8000多名记者报名参加此次亚信会议的报道。
可是,什么是“亚信”?是指亚洲互联网通信吗?它为什么那么重要,以至于各单位都要放假呢?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媒体记者的关注?第11期新民环球讲坛乘着“亚信”的东风,邀请到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亚信”研究项目负责人潘光教授担任主讲人,为热心听众们详细解读亚信峰会,聚焦亚洲大陆安全保障机制。
潘光教授先为大家梳理了“亚信”成员国与观察员构成。“埃及好像不是亚洲的哦,怎么也参与“亚信”呢?”他抛出的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原来只要有部分领土在亚洲就可以参加“亚信”。而有关“亚信”成员国之间的恩恩怨怨更是吊起了大家的胃口。从印度与巴基斯坦,到以色列与伊朗,再到过去的中俄边界纠纷,原来潘光教授的一番讲述是为了引出此次亚信会议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亚洲新安全观。听众们也了解到此次中国担任“亚信”主席国的3年间,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少。
来自上海日报的记者李欣然即将成为报道此次亚信会议的一员。为了做好这个重要会议的报道,他决定好好做番功课,带上专业级别的录音笔参加本期新民环球讲坛就是功课之一。希望这次的讲座可以对他的工作有所帮助。
大概是因为这次亚信会议在上海召开,也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本期讲坛互动环节中提问的年轻面孔多了不少,一名来自上海社科院的学生打头阵向潘光教授提出了关于亚信会议中国元素的问题。一位老先生则为了争过年轻小伙子,甚至站起来举手争取提问机会。
闻先生跟着一群好友前来参加此次新民环球讲坛。讲座结束,老友们还意犹未尽地谈论起亚洲安全问题。闻先生说:“这次讲座很有意义。不仅是一次关于‘亚信’知识的普及,也让我们对亚洲安全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可以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