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改变生活
《夜莺》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在孙女任幸(杨心仪饰)3岁时在花鸟市场差点走失的那一天起,从农村来到北京工作的爷爷朱志根(李保田饰)就与儿子崇义(秦昊饰)再没有说过话。儿媳倩影(李小冉饰)多年试图努力弥合家庭裂缝,终究徒劳无功——这个别人眼里幸福美满的都市家庭,早已濒临解体。
志根始终惦记着对去世妻子的承诺——把18年前妻子送他的夜莺带回村子,让它在妻子的坟墓上飞走。这次志根盼了很久的旅行,在启程时发生了变故,因为儿子儿媳出差,没人照看的孙女加入了旅程。从北京到阳朔,一路风景秀丽,但祖孙俩却遭遇了迷路、崴脚、露宿山洞等种种磨难,远离城市喧嚣融入大自然的孩子渴望着自由,“我就像只小鸟,关我的笼子打开了,我一下子就飞了出去。”这场奇妙的旅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契机。
间离大于认同
《夜莺》的立意其实挺不错,关于现代家庭中爱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影片通过原生态的大自然来嫁接、疏通和阐发人类的情感。但在喜剧桥段和戏剧悬念的营造方面,它显然远远不够。亲情催泪拼不过《亲爱的》,喜剧元素拼不过《心花路放》,法国人导演的中国片子,还是不够“接地气”。
这部电影勉强拿得出手的特色,就是所谓的“情感”。电影从头到尾都在着力形成一种反差:城市与乡村,年轻人与老人,信任与隔膜,迷失与找回……比如,在城市里,爷爷在花鸟市场中也把孩子丢了,而在山里,两人都迷路了却也能走出来;在城里,他们之间的沟通永远处在一种“被控制”的状态,但在竹林里、山洞中、梯田上和流水旁,老人和孩子能够更自然地接触。桂林、三江和阳朔的风土人情是美丽的,祖孙之间的相处却多少有些做作。法国导演对于这种亲情的理解,以中国观众的角度来看,间离大于认同。
镜头精致绝美
看完《夜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它凭什么代表中国”?该片描摹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的心理变迁过程,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比较符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此外,片中精致绝美的秀丽风景应该也是因素之一。
和《蝴蝶》的镜头一样,菲利浦·慕勒的镜头仿若明信片般唯美,郁郁葱葱的森林就是一老一少的感情源泉,当两人说话、开玩笑、吵闹时,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照射在他们脸上,斑驳的树影也仿佛在微笑。在《夜莺》中,导演成功地挖掘了中国城镇村庄的美。另一方面,影片的配乐也恰到好处,钢琴和弦乐的音律时而平缓优美,时而轻快跳跃,随着片中角色心情和关系的转变而变化,令人心旷神怡。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