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维和是大国责任
从1982年中国开始承担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摊款,到1992年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数百人的工程兵大队,再到派遣成建制部队前往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合国苏丹特派团、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特派团、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等任务区,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官兵最多的国家。
此番中国向南苏丹派遣维和步兵营之所以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部队性质与以往有些不同。2013年《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中披露,中国维和部队主要承担工程、医疗、运输等二线任务,但这种局面在2013年底发生改变,中国派出由工兵、医疗和警卫三支分队组成的维和部队前往马里,其中警卫分队代表中国首次派出安全部队执行国际维和一线任务。相比之下,此次南苏丹维和部队比马里那次更进一步,700人的维和步兵营完全由安全部队组成。
需要强调的是,联合国框架下的安全部队不等同于通常意义的战斗部队,因为联合国维和安全部队不存在作战对象。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有关国家和人民恢复与维护和平,防止战争,监督停火,维和人员不直接卷入驻在国武装冲突。尽管近年来维和安全部队有呈现“重武装化”的迹象,但总体上仍符合当年哈马舍尔所倡导的“维和铁律”——“东道国同意”和“仅在自卫时方可使用武力”。
“重武装化”很有必要
就当前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形势看,部署“重武装化”的安全部队确属必要。在动荡的马里,法国、荷兰和中国维和部队就拥有各自的轮式战车,它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而且在抵御突然袭击时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据《解放军报》报道,驻马里的中国维和安全部队就配备国产92式6×6轮式步兵战车,它们维系着从营区到加奥机场的补给生命线,在必经的灌木林区域,92式步兵战车不仅能充当车队的先导车,降低物资运输车队遭武装分子伏击的几率,也可以在装卸货物时,用战车上的重武器和探测装置为非武装车辆提供掩护。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欧美国家的安全部队早已秉着“宁强勿弱”的原则,把多种进攻性武器投入维和行动。2006年黎以战争结束后,参加维和行动的法国军队就把重达59吨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投放到任务区。同年9月28日,法国维和部队突遇闯入黎巴嫩境内的以色列军队,法国维和部队在交涉无效的情况下,迅速派出“勒克莱尔”坦克进行支援,在强大武力威慑下,以军最终悻悻退走。
正如英国《简氏装甲和火炮年鉴》编辑克里斯托弗·福斯所说,重武器在某些危机区域出现对联合国维和部队来说是个“重要福音”,“意味着如果维和部队不得不使用武力,他们就能保证迅速取得胜利”。
中国“蓝盔”造福非洲
事实上,不管派遣一线安全部队还是二线后勤保障部队,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事业是解放军“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部纪录片所形容的:“他们没有战场,没有敌人,和平是他们的使命,蓝盔是他们的象征。”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从2004年1月到2010年1月,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兵力增长了6倍。在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出兵最多的国家,法国仅在2006年一度超越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70%以上的中国维和部队投入到非洲任务区,在苏丹、科特迪瓦、刚果(金)等特别艰苦的地方,在其他国家维和人员不愿前往的偏僻村庄,中国维和部队发挥优良作风,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投入工作。即便是在挑剔的美国军人眼中,中国派往非洲的维和官兵也是值得尊敬的战友。
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菲利普·罗杰斯曾与中国军事观察员在西撒哈拉共过事,他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时在西撒哈拉的维和行动由法国和中国军事观察员共同领导,法方负责北区,中方负责南区。中国军事观察员能干敬业,与外军交流时,他们能说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在执行巡逻任务时,为了避免冲突双方监听观察员行踪,进而隐藏违约证据,中国军事观察员经常用当地人听不懂的汉语进行无线电通信。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维和官兵在非洲新建和修复道路8700余千米,排除地雷和未爆物8900多枚,运送物资60多万吨,圆满完成联合国赋予的各项任务。利比里亚总统约翰逊·瑟利夫曾称赞中国维和部队“是伟大中国人民的使者”。原联合国苏丹特派团特别代表泽里胡恩表示:“中国赴苏丹维和分队是联合国的典范,(我们)对中国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赞赏和感谢。” 罗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