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亮出的十大改革举措将盘活财政资金行动推向高潮。
大量财政存量资金在何处?激活的存量将为百姓带来什么?如何确保改革能落到实处?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记者深入挖掘改革背后的政策信号。
盘活存量与财政收入放缓有关
近期,审计署对中央本级和部分省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发现,各级财政存量资金的数额依然较大。这些存量资金都藏在哪里?此次公布的十大举措,全面揭示其隐身之处。
“中央政府、省市县,各级财政都有。一部分在财政部门,一部分在各部门。”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说,财政存量资金是多年累积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管理能力问题;既有预算编制原因,也有预算执行的原因。近两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与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有直接关系。
取之于民的钱将更多用之于民
着眼存量,是本届政府的一个重要思路,也是新常态下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的宏观调控政策创新。十大举措背后,盘活的存量资金相当一部分将被纳入公共财政统筹使用,重点加大对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支持力度。
“财政资金就像是种子,将盘活的资金统筹用于资金短缺的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用于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无疑将释放巨大的乘数效应,撬动几倍的社会资金,带动信贷投放。”刘尚希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国务院通知打破了政府性基金预算专款专用的限制,明确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大盘子统筹使用,意味着“取之于民”的钱将更多“用之于民”。
专款专用好比人们常说的“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有时候由于财政管理不够透明,买酱油的钱可能有剩余花不了,而买醋的钱可能不够,改革后剩余的钱可以去买醋,统筹的资金纳入一般公共预算使用,也有利于降低地方支出压力,降低债务风险。
警惕通过“花干用尽”消化存量
相关部门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要求并非首次提出,此次国务院出台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背后也暴露出改革推进执行难的挑战。
此次十大改革举措最后一条为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明确对于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应当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未将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列入预算或者虚列收入和支出,违法违规开设财政专户等行为,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一步要警惕一些部门通过花干用尽的极端方式来消化存量资金。2015年启动实施的新预算法及相关法规条例将为清理盘活存量资金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说。
(据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