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5年03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满城皆是机器人
张晓然
  张晓然

  那天看新闻,见杭州一家餐厅,为了应对春节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后人手缺的窘迫,买了两台机器人回来救场,充当上菜的堂倌。当机器人服务员乖巧地把火锅料递到顾客手中时,赢得众人的好奇与欢快。上海也有家餐厅,早已用了机器人,而且算了笔账,不用给他们缴付四金,不必给他们放假,蛮划算的。

  我乐了。家里钟点工正巧回老家过年,咱也去租个机器人回来洗衣、扫地如何?说不定还能下厨房炒菜煮饭。老母亲病在床上,护工也回去团圆了,最好也请个任劳任怨的机器人,翻身擦背、端茶把尿,全都会做,该有多好!

  进一步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其实,请机器人不仅是补劳动力的空缺,还能补技能与素质之缺。上海有千万外地人在各行各业做工,比如说快递、餐饮、维修、装潢、清洁,甚至城管,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一线撑着。这一人群中的大部分,当然是勤劳智慧努力的,但实事求是说,其中也有相当部分人的素质,的确跟不上在国际大都市上岗的水准。有次在家标准菜场边,见二三个穿制服的城管队员在值勤,其中一个边抽烟,边不停地往地面上吐浓痰。我忍不住提醒他,你这么不文明,怎么能管别人文明呢?他操着外地口音向我道歉,可我离开后,见他照旧。离家不远的一条马路,工人挖了修,修了挖,我很好奇,便去看个究竟。见几个外地工人,正围着张简单的图纸,互相指责搞错了。我时常感叹,要是一些外来务工者,当然也包括一些本地人,不在路边方便,不乱抛物,不骑助动车闯红灯,做家政和护工的专业知识再提高些,城市生活可能会更美好些。

  但要提升他们的素养文化,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说,他们到达了更高层次,大概就不会甘心做服务性工作了。如果能设计生产出千千万万个标准服务员的机器人,把老百姓的生活服务全包揽了,就太美妙了。

  这听上去像天方夜谭。但想象也未必不合理。上海正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科创中心的重心除了要服务国家战略,重心是否还是要放在民生上?我们的神舟号飞船早已进入太空,接地气的机器人又有何难?盼望能像“贴心棉袄”的家中儿女那样提供优质服务的机器人,能满街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上海新城区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万亿央企境外资产未经审计之患
满城皆是机器人
禁区
乏味你个头
春节回家看什么?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满城皆是机器人 2015-03-04 2 2015年03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