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大雨日,早上7点多开在大连西路上。马路积水严重,尤其在人行道和马路交界的低洼处,估计水能没到脚脖子上面。
堵车时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老太太,可能是从人行道下到非机动车道时没站稳,手里的菜篮子突然掉了下来。老太太站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几个上学路上的小男生冲了过来,一脚踏进水里,帮忙捡那些滚落出来的番茄、黄瓜,一一放回篮子。尽管只一二分钟,但他们的脚一定湿了,因为积水会倒灌进鞋子;裤子和书包也一定湿了,因为旁边电瓶车喊着“当心、当心”却依然快速开过,水花飞溅。
这些让人心疼的孩子,他们的脚要湿上一整天吧。理智地说,恶劣天气里为这点东西弄得湿透可能不值得。但孩子们显然没想这么多,他们也没有成熟到要去做预判分析后果,他们只是看到了,然后单纯地想帮个忙。
遇事思前想后犹犹豫豫,或者过于在意自己的利益得失,对不少成年人来说,这样的思维方式已慢慢被习惯、被熟视无睹。那天接下去的路上我都有些心神不定,因为另一张年轻的脸又清晰地浮现上来。
已经三四年前了,也是初夏的早上上学时间,我开车从复兴中路右转到襄阳南路,突然感觉车子带到了什么。下来看时吓了一大跳,一个穿着校服的大男孩正踉跄地努力站稳,一看就是旁边中学的高中生,我的车竟然带到了他的自行车。第一时间的反应——估计大半司机都是这样——就是先声夺人地呵斥一声:“你怎么骑车的?!”这句话几乎已经蹿到了我的喉咙口,他却先开口了:“你车能退后一点吗?我自行车卡住了。”我于是回去倒了下车,他把自行车拔出来就骑上走了,还留下了一声“对不起”。
感觉自己内心的“小”被这个高中生撕开得一览无余。回想起来,在我下车走向他时,我在担心他家长会不会来吵、要赔偿什么的,所以盘算着尽量撇清责任。而猜测他,或许腿上有擦破皮,但小伙子不在乎;或许还认为自己骑得太快了,所以要打声招呼。
孩子的真纯和善良,撞击着成人世界,常常让我们感慨万千、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