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融入舞台
暑期是儿童剧演出的旺季。2015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保利大剧院、儿童艺术剧场、东艺等各大剧场乃至“小不点大视界”亲子微剧场等民营机构都纷纷引进精彩的海外优秀儿童剧,而这些儿童剧的一大共同点是:让孩子融入舞台。
《好饿的毛毛虫》完全忠实于绘本作家艾瑞克·卡尔的原著,该剧的故事很简单:一条小毛毛虫,吃着吃着变成大毛毛虫,最后结茧破蛹成蝴蝶。在研讨会上,国内同行向吉姆·莫罗提问说,这个故事很简单,但视觉上可不可以更丰富些,最终让更多蝴蝶飞出来?莫罗答:“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和热爱的绘本,他们熟悉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情节。任何篡改对他们而言可能是粗暴的。”事实上,在现场,不少孩子已经预知这条小毛毛虫会变成一只彩色大蝴蝶,所以兴奋地一边看一边“预言”,看到随后的剧情正如自己的预言而愈加兴奋。“如果最后忽然飞出一群蝴蝶,会让他们困惑的。”
除了在内容上让孩子融入舞台呈现,该剧在座位划分上也尽量做到分区——让孩子们更接近舞台。落户大宁国际的我国首个亲子微剧场“小不点大视界”,只能容纳100多名观众,但在上演《小小云先生》时,在距离演区最近的地方,铺着一条大地毯。这块不设座位的“小小观众席”可以容纳三四十位小朋友,孩子们甚至趴着看也无妨。能容纳三四千名观众的儿童艺术剧场,也在距离舞台不过几米的地方安置了三五十个懒人沙发(VIP座位)。
让长幼一起分享
国际儿童戏剧节开幕大戏《小八腊子流浪记》,在内容上试图拉近70后、80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出儿童剧的主角可以让家长们联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熟悉的“三毛流浪记”。来自日本的《冲绳灿灿》是一台“简介冲绳风情”的歌舞剧,可为当下热门的日本亲子游艺术地补充“知识点”。而我们熟知的“加拿大相声演员”大山为《好饿的毛毛虫》所做的中文解说,有着父母给孩子讲故事的语气……
“让孩子与家长分享”是“小不点大视界”的理念。他们既在演区前面设置可让孩子随意坐的地毯,也在其后的区域设置可让家长抱着孩子观看的亲子座。如何选座则完全由观众根据自身情况与工作人员商量着来。演出前后,还会安排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游戏。因此,他们从全球各大儿童戏剧节上选来的剧目经常被购票者“秒杀”。
首席记者 朱光
马上评
爱可破“格”
儿童剧,是唯一以年龄来区分的剧种。欣赏其他舞台演出多少都应有“格”:看戏曲要懂得“叫好”,听音乐会要懂得不乱鼓掌,看悬疑剧不能事先“剧透”……破了这些“格”,轻则被人鄙夷,重则招致冲突。
但国际儿童剧的理念是,可以破各种“格”,因为它本身并不为“提升修养”或“寓教于乐”负责。它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出发,只负责为未成年人打开想象的空间、装上飞翔的翅膀。正如《小小云先生》导演阿拉斯戴尔所说,“给孩子的剧场是一个想象、游戏的空间,应尽可能体验丰富的情感、多样的情景”。因此,座位可以随意、剧情要符合孩子期待,严格说来,为了人人都能感受品质,观众人数最好也不超过200。但是,一切都可以灵活调整。《好饿的毛毛虫》甚至有10多种语言的解说版本……
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是,优质儿童剧制作者本身都是好妈妈好爸爸。换言之,他们制作儿童剧是出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于爱,才有尊重,才能破除所谓的剧场规范,并绞尽脑汁、不顾收益地推出动人的儿童剧。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父母,他们最终在乎的就是要与孩子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