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患有“强迫性囤积症”的孤老,常规整治难起效用,怎么办?绿化市容工作人员“软硬结合”,一边和老人聊天买新衣,另一边坚决整治,清理垃圾,终于赶在酷暑到来前,搬走了臭烘烘的垃圾山。
高压整治遇阻力
“居民意见特别大,光是投诉电话我们就接到了近40个。”提到刘莲美,杨浦区绿化市容局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杨菊芳印象深刻,因为从年初开始,市容管理部门和街道、城管、保洁公司等联合出动了二三十次。
“每次接到热线投诉,环卫管理和作业部门都会立刻前去清理,但刘莲美每次都不听从管理,谩骂工作人员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清理工作收效甚微,让我们十分被动。”事实上,刘莲美有两套房产,还有退休工资,生活并不拮据,但她患有“强迫性囤积症”,即捡拾癖。“她每天晚上去捡垃圾,用自行车拖到小区门口挑拣,堆起来的垃圾至少有四五平方米。这几年病情越来越严重,吃睡都在垃圾堆里。”
今年3月24日,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要求各方联动,市容科、环卫科、城管大队、四平街道、四平城管中队、区环发公司、海昕保洁公司等部门单位就此情况深入分析,达成共识,制定了疏堵结合的整治计划:一方面保持高压整治状态,另一方面和刘莲美保持沟通,尽量劝解,帮她寻找合适的捡拾场所。
耐心交流获进展
高压整治受到阻力,刘莲美起初情绪非常激动,躺在街道门口示威。市容管理部门及时跟进,反复耐心地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她答应转移“阵地”——去临时的垃圾中转站内,离居民区约500米。
杨浦区绿化市容四平市容管理所并没有因此而松懈,刘莲美觉得新地点有些远而多次返回小区门口,工作人员依旧和她保持沟通,终于让她在新地点稳定了下来。
双方在多次沟通中建立了友情。初到新地点时,市容管理人员带刘莲美去洗澡,为她买新衣,每次巡查时必去看望她;刘莲美也养成了周六上门洗澡并吃顿午餐的习惯。杨菊芳说:“近两个月来,尽管时有反复,但刘莲美捡垃圾的次数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干净了。”
如今,锦西路鞍四(1)小区的大门口终于干净了,居民们交口称赞,还送来了锦旗。“这次成功疏导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启示,面对特殊人群、特殊问题,整治的同时更需疏导、化解和关心。”杨菊芳说。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