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出台的一项决定将为不少餐饮企业减负——饭馆、咖啡馆、酒吧、茶座4类公共场所的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两证合一”,不再需要办理卫生计生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
随着“大众创业”热潮的兴起,餐饮行业正日益成为众多投资者和创业先锋眼中的金矿。许多居民小区周边,各类饭馆生意兴旺;白领云集的商务区地带,各种新式咖啡厅人流涌动。当供给和需求的目光都聚焦到餐饮行业上,如何从政府层面,为餐饮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理应成为施政者关注的重点。
从实践来看,以开设饭馆为例,想要开业大吉需要办齐证照,包括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消防审批、通过环境测评取得排污许可证等证照,还要为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此外,办好营业执照之后,还需要公章审批、刻章,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正式银行账号,办理地税、国税登记、社保手续等等。
办证复杂、流程繁冗,曾经是困扰餐饮企业的一大苦恼,也由此带火了代办行业的兴起。而如今,“两证合一”的政策红利,迈出了为企业松绑减负的新步伐。以前,餐饮企业既需要申领卫生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又需要领取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放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即食品经营许可证。在等待办证的过程中,企业由此付出的房屋租金和员工薪酬都成了无效成本,从社会整体运行效率的角度看,也不利于实现资源最大化。如今,只需要到一个部门,盖上一个公章,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明确了食药监局的监管主体责任,有利于减少后续的推诿扯皮。
“两证合一”之类的政策红利,体现“简政放权”的改革落地。回顾过去的一年,简政放权可谓本届政府的“先手棋”。犹记得2014年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家想一想,老百姓要办一个企业,需要跑多少门槛,盖多少个‘戳子’!这样创业者怎么能有创业热情?”“我们要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人是想干事的,又有聪明才智,但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了!”打破这些条条框框,正需要政府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好权力减法和责任加法。为企业减负的步子,不妨迈得再大一点,走得更远一点。
对于“两证合一”的做法,也有人担心,民以食为天,减少审批部门是否会降低监管水平?实际上,事前层层审查、多方审批未必能扎紧监管之笼,反而让形式上的复杂掩盖了实质的内容。就提高餐饮行业服务质量而言,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加强抽查和责任追溯制度,显然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