甏,上海话读若“邦”(báng,上声)。一种常用的陶制容器;如咸菜甏、酱油甏、甏头老酒。迟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马路上还可以看到名为缸甏店的商铺。明代我国首部字典《字汇》上说:“甏,瓶瓮。薄孟切”。
甏长什么样子呢?《上海方言词典》说:小口的瓮。《崇明方言词典》说:大口的坛子。其实,甏的种类很多。除了存放东西,多用来沤制、酿制食物。按照制作工艺的要求,大口小口,各种样式都有。只是为了方便搬运操作,体积当然不会很大。
上海熟语说“揿了甏里”,就是形容像泡制食料一样逼迫人就范。“买缸甏,看油水;买嫁妆,看漆水”。意思是缸甏质量好不好,要看其上的釉色匀不匀;结婚家具好不好,要看它的油漆是不是有光彩。
说到甏与其他陶制容器的区别,上海人只不过在其整体大小的概念上,有一个粗粗的划分。最小的叫坛,大点的叫甏,更大的叫缸。统称这类坛坛罐罐,就叫做“瓶甏罐头”。通常,缸和甏两者不能互换。五石缸、七石缸,还有司马光砸掉的那个,都叫缸,而不能叫甏。搞混了,就要犯上海人常说的“缸里缠到甏里”(张冠李戴)的错误。徐復老先生校议《吴下方言考》时说“俗谓大缸曰甏”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甏还可以作为量词。如说:一甏醋,三甏酒等等。《吴下方言考》甏字释例说:“智永禅师有秃笔头数十甏”。就是将其作为量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