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于水晶有着别样的恋玉情结。
恋水晶,是因为“其莹如水,其坚如玉”,在中国玉文化的所有传统玉材中,最显冰清纯洁。水晶古称“水玉”。《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又东三百里,曰堂庭山,多水玉”;“逐出水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水晶还别称“水精”,《广雅》有巧解:“水之精灵也”;明代药典《本草纲目》将其入药,赞之“莹洁晶光,如水之精英”。
恋水晶,是因为它是最早被中华民族先祖开发利用的玉材。数年前,中科院考古所对北京周口店距今五十万年的猿人洞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从出土的4000多件石制品中,发现了不少用“锤击法”加工成的水晶刮削器和砍砸器。新石器时代水晶制品就更是多见,如红山文化玉器中就有用红、白水晶制作的人物、动物圆雕件。在古代水晶艺术品中,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于浙江丰山镇石塘村战国墓中出土的水晶杯:高十五多厘米,敞口、钭壁、圆足外撇,素面无纹,通体抛光,用纯净度极好的优质白水晶、以极娴熟的玉雕工艺琢成,造型与当代的筒状玻璃杯几乎完全相同。
恋水晶,是因为经检测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在所有天然矿石中磁场最“纯正”。据说任何光和能量透过水晶的衍射,会得到无限放大。人们相信将水晶球摆在电视机旁边或其它合适位置,讨“有求必应”的口彩,能聚能量、降幅射、镇宅保平安。水晶珠可以打孔串成项链和手串。考古发现,水晶项链最早出现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天然水晶具有特殊的“压电效应”,水晶珠佩戴时与人体摩擦会形成微弱电磁场,能活血通经,安神静心、祛病益健康。
恋水晶,是因为水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水晶的颜色美丽,有白、黄、绿、红、粉、黑、茶和紫等,不同颜色的水晶有不同的寓意。古代西方人对水晶也是情有独钟,紫水晶地位最高,被犹太人定为圣城耶路撒冷十二块奠基石之一;在《圣经》中代表“二月生辰石”。水晶在我国佛教中奉为七宝之一,认为晶莹剔透、幻化神异、闪烁灵光的水晶,能普渡众生,故尊称“菩萨石”。不久前,有玉友拿出一串108颗的白水晶佛珠让笔者鉴赏,从两面对打的喇叭孔等工艺特征可断定为宋辽之物,罕见的是在每颗珠的两端各刻有四个不同的符号,既非篆书也非西夏文,这些符号是否代表佛教中的某种含义,值得探究。
恋水晶,是因为我国水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107处水晶矿藏,遍布28个省。江苏东海县储量大、开采易、品质好,素有“水晶之都”之美誉。1958年挖出块重近四吨半的“水晶大王”,作为第一批自然宝物被国家地质博物馆收藏。水晶虽属于半宝石,但物美价廉,深受普通消费者的欢迎。现在东海还是我国最大的水晶集散地,若到那里去购水晶工艺品,一定会听到关于“神牛送宝”和“水晶仙女眼泪”的两个美丽民间传说,给国人的水晶之恋平添些许神奇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