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笔河南路
郭红解
  郭红解

  生活中的印记离不开具象的物质载体,比如一条路、一幢建筑、一家老字号。那天又行走在河南路上,追寻时光流逝的印记。

  那些年,住所离河南路有点小距离。常去河南路,是因为福州路口有家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上海分公司。逛完书店,会在河南路上走走,但往北一般不会过南京路。那时常想,其他书店都叫新华书店,这家书店店名怎么这样长。这家书店很大,而且选书方便,很多书在那个年代就开架了,当然大多是科技书。以后了解到,1951年7月20日正式开业的这家书店,是由三联、商务、中华、开明、联营五家书店联合组织,由62个单位组成。铺面由原来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门市部打通而成,原商务印书馆二楼也扩展为门市部,陈列书刊1.5万多种,开业第一天就售书5万多册,其规模当时在全国也首屈一指。

  尽管常去那家书店,但年少时没买过几本书,印象中那里少儿读物很少。后来先后改名上海科技书店、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后也常去光顾,书买的就多了。如今老楼还在,已“面目全非”,被酒店、洗衣店、小吃店的招牌团团围住。

  福州路的书香气在河南路上扩散,除了这家书店,还有好几家很有名的笔墨庄。李鼎和笔庄、曹素功墨庄和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冠名的四宝斋(上海油画笔厂前身)门市部都曾开设在河南中路上。荣宝斋也是1959年从河南中路迁至南京路的。另一家老字号笔墨庄老周虎臣上世纪80年代也在河南中路开设过。

  河南路上以前有不少旗篷店,是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源于1934年创设于今河南南路上的茂丰旗篷厂。解放初,“茂丰”就开始承接生产国旗、红领巾等任务。当时制旗工艺落后,国旗的五星是用黄布剪成贴缝到红旗上的,后来劳动模范王廷甫苦心钻研印染技术,将五星直接印染到红旗上,开创了制旗新工艺。上世纪60年代,“茂丰”改名上海旗篷厂。那些年,河南中路上旗篷礼品店林立。记得1997年“八运会”在上海举办时,这一带随处可见“八运会”的会徽旗、吉祥物旗等各色彩旗。最近经过这一带,还可见几家旗篷礼品店,但不怎么景气,有的大白天还关门闭客。

  现在说起中药老字号,大都会举出蔡同德、胡庆余、童涵春、雷允上,这是被称之为近代上海中药的“四大户”,而当年沪上中药“八大家”郁良心、奚良济、姜衍泽、王大吉、姚泰山、叶树德、叶天德、苏存德已很少有人提起,其中好几家曾在河南中路上落户,有几家开设在附近的福建中路和广东路上。奚良济,是我年少时中药的符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能见到送药工骑着自行车将煎好的中药送上门,车座后面货架两边悬挂着插着一个个小口中药保温瓶的帆布袋。我们这一带大都是由河南中路91号奚良济国药号送的。考究时一天还分两次送,上午送头煎,下午送二煎。时下中药代煎自动化,一下子就把一周7帖煎好装成14包,还可快递送上门。奚良济现址已成了雷允上,问及周边上点年纪的居民,竟无人知晓这家老字号。河南路中药号的渊源,还可追溯到1874年开设的鹿芝馆,这是上海最早的广帮药店。

  66路公交车在河南路上行驶了60多年,那些年,出远门就要到河南路乘66路去北站。心目中,66路是开往诗和远方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阳光天地
   第A09版:阳光天地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专版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广告
走笔河南路
开场白
智慧快餐
纸扎名牌
老虎脚爪
让图书“漂”起来
人体乐器
假想的希望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4走笔河南路 2016-05-15 2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