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查处十类交通违法行为98.64万起,同比上升764.16%!昨天,上海警方公布的交通整治处罚数据依然惊人。
此前,副市长白少康在与市民互动时曾透露:大整治之初,上海每天交通违法平均处罚量在1万多起,整治满月时,已激增到每天10多万起。现在看来,这个数字仍在不断攀升。计算可知,最近7天,每天处罚平均数超过14万起。
处罚居高不下,甚至水涨船高,说明交警严管态度未因时间推移有所改变,这值得肯定。法律权威跌落尘埃,要重新拾起,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就像市领导说的那样,“从现在开始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直到把上海的交通秩序抓出好的效果”。
但仅靠处罚,仅靠警察的力量,显然还不够。警在法在,是脆弱的法治。如何想出更多的办法,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更值得思考。
这几天,一段网上热传的视频让人愤慨:一名年轻的快递小哥骑着助动车强行变道,把一名正常骑车的女士带倒,粉碎性骨折。在行人的谴责声中,这名快递小哥冲出20米后,淡定停车,整理了摇摇欲坠的货物箱后,平静驶离现场。
警方调阅监控发现,这名快递员撞人前后5分钟内,有多次违法,包括逆行、占用机动车道、肇事逃逸、超速。令人吃惊的是,撞人者事后接受记者采访,竟然瞪着眼睛表示“不怎么知道这是违法”,并认为“在上海骑车和在老家应该差不多”。
在快递、外卖等行业,此类“职业违法”非常普遍,一些“优秀员工”会教新手哪些路最快最近,至于逆行、占用机动车道、闯红灯,根本不值一提。公司对此也漠然视之,它们或许会对员工的投递时间和服务质量严格要求,“一件快递1元,被投诉一次就要扣1000元”,但对与业绩无关的员工素养,并不看重。
这只是一个缩影,它其实存在于各行各业。忽视法律的,绝不只是来自农村的打工者、挣扎求存的小市民。这次交通整治提倡“全民动”,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当志愿者,而是要让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动起来,共同改变。这需要更强的社会动员,也需要创新的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