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的持续开展,申城交通文明创建综合指数也稳步提升,这是全市上下努力的结果。但全市测评中,城区中排名后5位的路口,主要失分点集中在“非机动车”“行人”和“志愿服务”几项指标上;郊区排名较后的路口,“行人”和“非机动车”“人行道”“志愿服务”几项都有较大的失分。这说明,“文明交通示范路口”的“志愿服务”——我们俗称为“路口志愿服务者”,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何以会有不足呢?据了解,志愿者大都是执勤路口的居村委会派出的老人,总体是素质较高、有奉献精神的热心人,但由于“年龄不饶人”、“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很难保持“全勤”。尤其到了6—8月高温、气候多变季节,客观上条件确实受限。
那么,如何解决?我认为,不妨把每年的人员调整由年底改为年中:6月间把那些超龄(男65、女68)、患有疾病、出勤率低于70%的,及时更换;动员那些当年退休的“小老人”,尤其是党员,主动承担责任;设立5%的后备队伍,用来替补轮休;最主要的是每年高温季节,要像在职的室外工作者一样,发些高温补贴。
这些志愿者,每天早晚高峰都要站立2—3小时,工作量犹如协警。希望能够引起主管及老龄委的重视,既提高工作质量,又对志愿者也有更好的保护和支持!志愿者理论上是义务服务,但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珍重他们,就是珍重这样的服务精神,就是最好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