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缘
俞昌基
  俞昌基

  上世纪70年代刚工作的时候,月薪才18元,我常去银行买贴花储蓄。所谓“买贴花”就是每个月买几张比邮票还小的贴花(一元一张)粘在小折子上;存满一年,就零存整取,把这笔小钱转为定期。从此,我成了银行的新户头,颇有点长大成人的小快乐、小兴奋!

  结婚后,学理科、搞外贸的妻子因为工作忙、家务多,硬要我这个学文科、做教师的人跑银行,我勉为其难地升级当了小家庭的“财务科长”。80年代初,单位发工资都是现金,咱夫妻俩的月工资总和就一百多元。每个月只需去一次银行存款,而几张薄薄的存单就是我们的“总资产”了。后来工资逐年猛增,单位开始发银行卡,我家有几张卡,于是跑银行的次数就多了,排队的人也越来越多,真是“比较烦比较烦”!幸亏后来有了ATM机方便多了,我还把交付水电煤费的杂务都委托银行在银联卡上扣除。呵呵,一卡在手,办事不愁。那时代利息超高,最多时年息有百分之十点几。于是烦事成了易事和乐事,很有喜感哟!

  90年代初女儿大学毕业要去英国自费留学,我带着她去银行兑换英镑,还办了一张VISA的母子卡。几年后购买商品房的高潮逐浪涌来,我多次去银行开转账单,一纸定乾坤,住进产权房。本世纪初开始,为了出国旅游签证的需要,我几乎每年寒暑假之前都要去银行或开资金证明,或兑换外币,有时还要“搬砖头”——取大额现金作押金……日长世久,驾轻就熟,我与银行有点“难舍难分”喽。当然,有时我也会和朋友一起骂银行,怨它手续费巨多,花头透,算盘精。

  这些年,股市潮起潮落风险大,银行利息走下坡路,亲友们都转而搞理财了,什么“心安利得”、“信福年华”……令人眼花缭乱,一头雾水。最麻烦的是搞理财经常要去银行排队,有时还要把钱款转到利息高的民营银行。我固然也可以做“网银”,但一来怕有黑手,不安全,二来担心自己“财商”低,操作难。在一键天下的E时代,我老汉有OUT的危机感了,咋办?

  好在我的养老信条是“人生七十不理财”,我就让学金融的女儿帮我打理。有老友好意提醒:养老的“老本”一定要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防女之心不可无呀!我哈哈一笑说我自有分寸,我会督办。说句心里话,俺老夫妻可不想学守财奴葛朗台老头,怎能不相信自己的亲闺女!

  我与银行还真有缘,女婿也是此行中人。他曾经同我解说中国工商银行的行徽图案:它的整体标志是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当然是指“孔方兄”咯,而变形的“工”字中间断开,两边对称,体现了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好一个“依存”,做什么都得互相支撑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生态上海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活动专版
   第B04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最不起眼的地方
珍重“路口志愿者”
南阳桥的钟声
乡村恋曲
银行缘
扫一扫
梦幻世界的创作元素
仰望“参星”
打 折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银行缘 2016-07-06 2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