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将猎户座腰带处的三颗星合称为参星,天蝎座身体部位的三颗星合称为商星,参星酉时现于西方,商星卯时出于东方,一升一落不可能同时出现于星光灿烂的夜幕上,古天文学家列出的28星宿中有参星无商星。我作“参星”的仰望,此“参星”是指汉字星空中“参、星”二字。
先仰望“星”字。
《说文》:“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一曰象形,从口,古口复注中,故与日同。曐,古文星。星,曐或省。”《说文》中的从口就是从○,以环形作星的状形, 后来口(○)中加横与日字同。但这一“混同”,表示几千年前古人把星星科学定位为与太阳同样的发光圆形天体,是很了不起的天文科学成果。
其实星(曐)的初文是晶。晶,甲文三个日合成(图一),表示众多闪烁发光的星体。当晶另作“亮晶晶”解,星群本义消失后,甲文星字以二到五颗星再加字义是草木(屮)从地(土,甲文用一横代表)上萌发的“生”构成(图二1.2),生,并不像一些学者识定的仅作声符。与生组合的数量不等星星,似乎透露玄机,古人认为星星会“生”出与减少(图二1),与今天的星球诞生及毁灭科学结论吻合。作环状的数颗甲文“星”,或许还隐含着殷商古人已知小星(行星)轮形运行轨迹,并围绕大星(恒星,图三)转的字谊,尚待多方考证探究了。
小篆星(图四1.2),生上晶有省形作日的。所以传统正体众多异体字,常用的是晶之曐与日之星。从土从三个白的皨也是其中一款,表示星星主要闪烁白光。
再仰望“参”字。
甲文“参”字构成为一个跪着的人系连三个○(图五),藉这人心向星的绝妙“系连”,使我们看到了古人祭拜含纳三星的参星座之真实写照。金文参字左下添三根斜线表示三束星光(图六)。参的传统正体字參、叅等,都还留有一个人三颗星三束光的遗痕。祭星与祭日祭月一样,是古代重要祭礼。每年春至,皇帝会设坛祭祀星辰;民间祭星以农历正月初八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亦称为顺星、接星。历史上有关祭星的记载很多。《尔雅·释天》:“祭星曰布。”《释文》引东汉李巡语:“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管子·轻重己》:“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星。”清代郝懿行云:“祭星者,盖为坛祭之。”《礼记.祭法》:“幽禜,祭星也(幽禜指星坛)。”
自古以来,字词典往往只罗列字词的若干意思,不讲哪个是字的本义哪些是引申义,更遑论引申义如何而来,“参”同样。以新版《辞海》为例,“参”字的词有星宿名,还有参与、参见、参天、人参、 参差等词。拙文确定了参(shēn)的星宿义是初义,那么其余的参之词怎样引申出来,我稔究梳理如下:
1.祭拜星宿往往要很多人一同进行,参(cān)引申出“参与、参加”义。
2.参拜星宿虔诚的事,参有了“参见、参谒、参拜”外化义。
3.参星在天,自然带出形容高的“参天”一词,如:参天大树。
4.人参(shēn)自古被誉为神奇药草,根如人形,由人与星复合出同样神奇的参字作“人参”之参。
5.参与商二星的此出则彼没,参就有了表示不一致的“参(cēn)差”的意思。
6.参古同叁。参的三道星光斜画也带出数量意思。参拜星宿时行庄重的三拜三叩之礼仪,古人遂用参(叁)为大写的三字。
夜深了,窗外繁星满天。我还在案头走笔,在钦钦敬敬地“仰望参星”,“仰望”我们深邃奇妙,璀璨辉煌与广袤无垠的中华汉字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