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她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写在两张纸上,每个名字之间要留下间隙,然后把他们的优点列出来。这项作业是利用课堂间隙完成的,所以放学的时候,每个人都把作业交给老师。
星期六,老师把每个学生名字单独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其他同学对他(她)的赞扬之词汇总在一起。
星期一,她给每名学生发了一张《赞誉表》,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其他同学发掘出来的各种闪光点。当大家都人手一份的时候,整个教室荡漾着快乐的笑声,她听到有人在小声说,“没想到自己在别人心中还真是那么回事”,或者是“真不知道别人这么喜欢我”。议论声不绝于耳。
几天后,同学们都不再提及《赞誉表》,也从不清楚大家是否会在放学后和父母进行讨论,但这些都不重要了。这次作业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每位学生对自己、对别人都十分满意。
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若干年后,其中一名同学马克死于越战,老师也出席了这个特殊学生的葬礼,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参加军人葬礼,看着静静躺在灵柩里的学生,他看起来依然那么帅气,不过多了丝成熟。
教堂里挤满了马克的朋友,大家一个接一个走过灵柩,跟马克做最后的告别。
老师最后一个来到灵柩旁,她站在那儿默默向他祝福,这时一个护灵的士兵走过来问道:“您是马克的数学老师吗?”
她点了点头:“是的。”
他接着说:“哦,马克经常提起您。”
葬礼结束后,马克的父母陪马克生前的同学一起去吃午饭,很明显他们有话要对老师说。
“我们想给您看一样东西,”马克的父亲说着掏出一个钱包,“这是马克遇难时在遗体上找到的,我觉得你应该认得它。”
他打开钱包,小心翼翼地取出折成半张的信纸,显然已经被重复折叠、翻阅过很多次。
老师不用看就知道这是马克的《赞誉表》,上面都是其他同学对马克的表扬之词。
“谢谢你这样做,”马克的母亲说,“你看,马克多么珍惜它。”
马克生前的同窗好友开始围拢在一起,查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的《赞誉表》放在家里桌子上层的抽屉里。”
查克的妻子说:“查克让我放在结婚相册里。”
玛丽莲说,“我的,夹在日记里。”
轮到维基时,他掏出钱包,拿出皱巴巴的《赞誉表》,“我一直随身携带。”维基一眼不眨,接着说道“我相信,我们都会终身保存。”
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坐在那儿伤心地哭了起来,因为她知道,同学们都知道,父母也知道,尽管《赞誉表》历历在目,但是大家再也见不到马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