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文化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申城新老歌手将汇聚“上海当代流行音乐35周年盛典”~~~
申城新老歌手将汇聚“上海当代流行音乐35周年盛典”~~~
申城新老歌手将汇聚“上海当代流行音乐35周年盛典”~~~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申城新老歌手将汇聚“上海当代流行音乐35周年盛典”
“一盘散沙”心有一丝不甘
王剑虹
  由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我听过你的歌——上海当代流行音乐35周年盛典”将于今年“上海之春”期间在文化广场举办。

  以1979年朱逢博出版的当代第一张流行乐专辑为起始节点而酝酿策划的此次活动,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上海流行音乐界集体“发声”。上海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但近来年却很少发声。昨天,前来为活动站台的上海籍歌手张行、罗中旭目前都基本在北京发展。

  曾为重镇

  一般认为,上世纪20年代黎锦晖带领中华歌舞团在南洋巡演途中创作并在上海出版的《毛毛雨》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它开启了上海滩流行音乐的辉煌。当时上海涌现了周璇、白光、姚莉、龚秋霞、严华等著名歌手以及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贺绿汀、姚敏、陈蝶衣、聂耳等一大批著名音乐人,创作出了《玫瑰玫瑰我爱你》《天涯歌女》《夜上海》《永远的微笑》《渔光曲》等时代名曲。这些后来都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根源。

  1979年,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出版的《蔷薇处处开》专辑,成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第一盒立体声音带。随后,上海涌现出了沈小岑、毛阿敏、朱枫、庄鲁迅等一批著名歌手,由朱逢博领衔成立的上海轻音乐团成为中国第一家专业流行音乐团体。其间,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的《红太阳》专辑创下了正版销量800多万盒的全国纪录,上海音像公司投资运作的《阿姐鼓》第一次把中国的世界音乐元素推向国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公认为华语流行乐黄金时代,而上海三大公司占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音乐产品发行量。

  现状堪忧

  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流行乐坛渐渐萎缩。罗中旭昨天很坦率地表示,上海在流行乐发展的土壤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欠缺:“出道差不多20年的光景,要说怎样从上海走向全国的,我必须要说实话,我还是后来去北京后红的。”罗中旭说,自己在北京发展后曾一度经常被介绍为“北京歌手罗中旭”,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抵触情绪,但这几年开始强调自己是上海歌手,“我必须骄傲地说,我是上海歌手,但有时又会觉得有些底气不足,我们举办的活动实在太少了。”上海是时尚的都市,应该是流行音乐的风向标,但目前的状况有些“自生自灭”,主办方做这台晚会“是想让更多人来关注逐渐萎缩的上海歌坛”。

  据介绍,这次“我听过你的歌——上海当代流行音乐35周年盛典”由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办并承担演出的场租费,此外,还拉来了部分赞助,但在经费方面可以说相当窘迫。从已公布的阵容来看,张行、沈小岑、周冰倩、罗中旭、李泉、平安等虽然已经基本代表了上海改革开放后流行乐发展的几个阶段,但依然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歌手未能参与,这其中虽然有档期的原因,但经费确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张行现场表态:“演出器材我们可以提供,不要钱。我们自己出场不要钱,剩下的这些兄弟姐妹我们打招呼,解决往返吃住行,劳务不提。”

  原因众多

  上海从曾经的流行音乐重镇到目前这个状况自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上海音协常务理事、乐评人杨建国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上海有关部门出台的一些规定就限制了外地歌手在上海的发展,而同时北京却吸引了各地音乐人前往,罗中旭就是那个时候去的北京。此后上海的流行乐坛日渐冷清,昨天张行、罗中旭等都“抱怨”上海举办的活动太少,而一些音乐记者也直言,这些年“上海流行音乐真是没事可干,采访上海歌手几年一次”。

  另一方面,上海歌手在本土并没有受到更多重视也是比较集中的一个“吐槽点”。歌手们表示,上海的很多重大活动、重大晚会都是“歌让别人写,歌手从外地请,没有用上海的音乐人才,这挺悲哀的。”而事实上,“上海是有丰富的养份的土地,大家齐心协力来推动的话,上海这块土地会迅速地让人刮目相看。”也有业内人士则认为,上海现在的流行乐坛是“一盘散沙”,很多事情没有人去做。另一方面,上海的创作人才其实并不少,但很多都在为港台做配器,做“熟练工的活儿”。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特别报道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日本为何难谢罪⑤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0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1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2版: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14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家装专版
   第B24版:专版
“一盘散沙”心有一丝不甘
上海需要一个文学博物馆
拍卖师稳稳戴上“白手套”
新民晚报文化新闻A19“一盘散沙”心有一丝不甘 2015-03-19 2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